為了讓心情變好,我們奇謀盡出,有人聽歌有人運動,有人獨處有人找朋友,而更多的是選擇吃。傳說有一種食物叫comfort food,不只「安胃」,也令人「安心」。心情不好時吃了它,人便會定下來。以為它不過是心理作用?其實不然。情緒低落與血清素及血糖水平有關,補充適當的營養素,便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在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的診症室內,常備餅乾小吃,看症至接近黃昏,人已累透時,他便會取吃一些。「一塊甜餅很高脂,當你冇晒電時,吃了可以很快『叉電』。」這是他的comfort food經驗。只是心理作用吧?「由很不夠電到好夠電,那種relief的感覺是真的。做到五點幾,身體已沒糖分,這種『叉電』是有生理上的改變。」
有關各種理性而科學的說法,稍後才補充,且先聽內心如何解說:「情緒(出現波動)總得有個辦法。我可以罵姑娘,或行出去說『我唔睇了!』但這些都不是辦法。唯一現實生活中的辦法,是坐下來,喝杯甜飲,食塊餅,這是短暫的折衷辦法。」
情緒化飲食
相信這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 ─ 餓着肚子時,人會特別容易發脾氣、煩躁,做事情特別不順利,是以出現一些情緒化飲食(emotional eating)的行為,最常見是突然很想吃甜食,如黑朱古力、麵包、餅乾等等。如此其實事出有因 ─ 血糖低的時候,有些人會有許多不適的感覺,除了手震腳震外,也包括情緒波動,而甜食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較快被身體消化吸收,「吃後十五至三十分鐘已覺得好舒服、好滿足、好安樂了。」
李德誠解釋,甜食不僅平伏血糖波動,它與血清素亦有關連,血清素這種情緒分泌,主理我們的動力,若然血清素分泌減少,情緒也會容易低落,而甜食影響血清素的理論現時有兩個:
能量供應:甜食含有碳水化合物,在消化後會轉化為能量(ATP),而且是較快可被身體使用的能量,讓身體有「燃料」製造血清素;
易被大腦吸收:製造血清素需要一種名為色氨酸(Tryptophan)的胺基酸,在現時已知的二十一種胺基酸之中,色氨酸是最慢入腦的一種。甜食含有色氨酸,進食後其他胺基酸會被肌肉吸收,血液內「餘下」的色氨酸便較多進入大腦,協助製造血清素,令情緒平伏。
慎戒碳水化合物
早年曾經一度流行戒碳水化合物的減肥餐單Atkins Diet,豈不影響情緒?李德誠的經驗是「我戒carbo(碳水化合物)那段期間,姑娘都怕了我,因好小事我就會燒炮仗。」事實上,他臨牀上接觸的抑鬱症病人,包括健身的「大隻佬」,「他們都會說很辛苦,為了扯走脂肪,他們的飲食會戒掉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因而令他們時常好累、沒動力、好忟,要靠意志夾硬令自己再練。」
覺得碳水化合物是「洪水猛獸」的朋友,不妨聽聽本身是註冊營養師(美國)的香港港安醫院膳食及營養部主管黃志榮的意見。他自選的comfort food雖然是麵包,卻是以全麥粉、亞麻籽(舂碎)及橄欖油烘製,可說是「優質」澱粉質,原因是它高纖,可以減慢消化與吸收的速度,不如一般甜食或白飯、白麵包那般令血糖出現「搖搖效應」,進食後血糖快速飆升、然後快速大落,長遠會加重身體負擔;而這種稱為「複式碳水化合物」的其他選擇,還包括全麥餅、糙米、燕麥片等等。
情緒營養素
說到comfort food的選擇,除了甜食與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有許多營養素都與情緒有關,有的直接於大腦產生作用,有利製造血清素令情緒穩定,也有些營養素有利整體的健康狀態,畢竟,疲累、痛楚等都會令人情緒困擾。是以營養師都定必建議人們對食物選擇要多元化,營養要均衡。註冊營養師黃志榮表示,患上情緒病如抑鬱症,正正會影響病人的飲食習慣,「許多時會吃得亂了,一時不吃、然後飽餐一頓。」
他給情緒病患者的建議,是依時間來吃,莫理肚餓不肚餓。定時進食的原因,除了令血糖不會大幅波動,更重要是重拾生活的秩序,畢竟,生活失序往往是情緒壓力的來源之一。完全沒胃口,如何吃得下?營養師的提醒是,要吃得方便,亦不一定要是「全餐」。「例如三文治,可以吃到半份已是不俗的改變,better than nothing。」許多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後,胃口可以漸漸改善,其時飲食上什麼都可以吃,但不妨多留意與情緒有關營養素的食物來源,增加食物的選擇:
抗氧化物
作用:抵抗游離基的氧化作用。自由基致細胞老化或變異,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機會。而遇壓力時,身體也會加重消耗維他命C。維他命A、維他命C、維他命E屬最強抗氧化物。
食物來源:
維他命A:2/3杯紅蘿蔔、3両南瓜、3両黃肉番薯
維他命C:半杯甜椒、半個木瓜、1個奇異果、1杯西蘭花
維他命E:半杯葵花籽、2安士果仁、3湯匙植物油
維他命B
作用:維他命B1、B6及葉酸有助神經傳導,若吸收不足,會令人容易疲累、沮喪、煩躁。而維他命B1及B2可輔助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維他命B2及葉酸均有助製造血清素,協調腦部功能。是以壓力時,身體對維他命B的需求亦相應提高。
食物來源:
維他命B1:全麥五穀,包括紅米、糙米、燕麥等;以及香蕉、低脂牛奶、乾豆等。建議成人每天攝取1.2毫克。
維他命B6:全麥五穀、綠葉蔬菜、果仁。建議成人每天攝取1.3毫克。
葉酸:深綠色蔬菜(如半斤煮熟菠菜)、乾豆、即食穀物。建議成人每天攝取400微克。
奧米加-3脂肪酸
作用:有助維持血清素水平,穩定情緒。有研究指,攝取奧米加-3脂肪酸不足的人士,有較高機會出現抑鬱。
食物來源:亞麻籽、合桃、深海魚(三文魚、吞拿魚、銀雪魚、沙甸魚)。建議成人每天攝取兩克。
病人也可放鬆吃
有些食物明明吃了會開心點,但隨着健康意識的提高,有些人卻變得矯枉過正,對食事變得緊張不已,「這樣不可吃,那樣又不可吃,還有什麼可以吃?」黃志榮接觸好些年老的抑鬱症患者,因病情所致,失去吃的興趣,大幅消瘦甚至出現體重過輕的問題,但因老人常伴隨許多長期病患,家人緊張老人的健康,訂下「戒口」規條也愈來愈多,造成惡性循環。
另一常見例子是癌症患者,他曾接觸一位肺癌擴散的太太,因為認為自己吃東西定必嘔吐,食量愈來愈少,營養也愈來愈差。他遂細問她愛吃什麼,原來她最愛吃泰國菜,但她怕吃辣會嘔吐,自從病後都沒有再吃。營養師的處方是 ─ 就在今晚,與丈夫一同吃一頓泰國菜吧。結果當然是沒有嘔吐。「癌症病人若把飲食選擇變得極端,但有營養的自己卻不喜歡吃,最終減少進食,沒能量打仗,病怎會好?」
要處理老人家不願吃的問題,「當然要由他們想吃的東西開始,可能是comfort food,或他們很喜歡吃的東西。」長者不想吃,說什麼有營養通統不管用,放鬆讓他們吃愛吃的東西,「是一個切入點。他們想吃,才有辦法入手。」黃志榮說。
所以,說到建立良好飲食習慣,最終的智慧在於彈性。與其刻板地「戒口」,好好規劃一天的飲食才是重點,「已經不開心,還要令自己覺得連管理飲食都做不來,感覺更不好。」黃志榮指,給自己一點comfort food來放鬆無傷大雅 ─ 中午吃了個「大餐」,下一餐要如何?是否可以吃得清淡點來補償?吃了一片蛋糕,是否可以做運動?
吃了,問題便解決了?
用食物來處理情緒,還得有兩點,是李德誠提醒大眾要多加注意的。第一,不要用吃來逃避問題,「我唔諗了,食咗薯片先」是不健康的心態。「你逃避了,但問題其實未有解決,轉頭回來問題還在或是愈滾愈大。」第二,若有暴食傾向,吃過之後可能會有內疚感,認為自己失控,情緒更差,最終更想吃。如此應及早求診,正視自己的情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