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營養豐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 (Omega-3 fatty acids),包括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等,尤其對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大有益處。孕婦經常吃魚肉可增強胎兒腦子和眼睛的發育,魚肉也含豐富的維生素D、硒 (selenium)、碘 (iodine)、鎂 (magnesium)、鐵 (iron) 和銅 (copper) 等礦物質,是健康飲食的明智選擇。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魚肉營養豐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 (Omega-3 fatty acids),包括二十碳五烯酸 (eicosapentaenoic acid 簡稱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簡稱DHA) 等,尤其對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大有益處。孕婦經常吃魚肉可增強胎兒腦子和眼睛的發育,魚肉也含豐富的維生素D、硒 (selenium)、碘 (iodine)、鎂 (magnesium)、鐵 (iron) 和銅 (copper) 等礦物質,是健康飲食的明智選擇。
新鮮魚肉滑嫩可口,生吃尤其美味,所以,很多民族都喜好生吃魚肉,最出名的當數日本人喜歡吃的『壽司』和『刺身』、香港和廣東人喜好的鯇魚魚生和魚生粥、意大利人喜好的carpaccio di persico、法國人喜好的tartare maison、拉丁美洲人喜好的ceviche和北歐人喜好的marinated herring,但這都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
由於海洋受到污染,尤其是水銀和其他重金屬的污染,不少海產品無可避免都會受到污染,但烹煮並不能消除水銀或其他重金屬的毒性。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魚肉無論是生吃還是煮熟了才吃並沒有很大的分別。最令人擔憂的是生吃魚肉有可能感染病毒、細菌和寄生虫。
原則上,淡水魚是不宜生吃的,因為淡水水質容易受污染,生活在淡水的魚較多被寄生虫感染,就算是生活在淺海的魚也不宜生吃,因為淺層海水也會容易受到感染,只有深海魚類才可以生吃,因為深海受感染的機會較少,而海產品受感染的機會就較低。
嚴格來說,曾在淡水生活過的魚都是不宜生吃的,包括公認生吃最安全的三文魚,因為三文魚屬『溯河性』(anadromous) 魚類,生活在海洋、但溯游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所以,剛從河內捕獲的三文魚是不可以生吃的。一項在美國西雅圖做的研究發現,所有野生的三文魚都受到『異尖線蟲』(又稱『海獸胃線蟲』Anisakis simplex) 的幼蟲所感染,可以傳染人,但在漁場養殖的三文魚卻不受異尖線蟲的幼蟲所感染。
在進食了受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魚肉的幾個小時內,患者會有劇烈的腹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甚至會把幼蟲從胃部吐或咳出來,由於人是異尖線蟲的終歸宿主,所以,被吃進人體內的異尖線蟲不能生存而死亡,對人的健康不會構成長遠的禍害,但若幼蟲鑽穿胃壁則會導致膿瘡,若幼蟲通往小腸則會導致肉芽腫瘤,症狀與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相似,包括腹瀉、腸抽筋、作嘔及大便出血等,病情嚴重的患者更會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此外,異尖線蟲會導致嚴重的過敏反應,出現蕁麻疹 (即風疹塊 urtricaria)、氣管痙攣 (bronchospasm)、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 及全身型過敏反應 (anaphylaxia) 等,足可致命。
另外一種可經生吃魚肉感染的寄生蟲是『闊節裂頭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受感染的症狀大多是輕微的,包括腹痛、腹瀉、嘔吐、體重下降、精神不振等,而多至百份之八十的患者可能會完全沒有症狀的,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嚴重缺乏維生素B12,導致『巨細胞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 和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傷,例如『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更嚴重的是受到『中華分枝睪蟲』(又稱『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的感染,可導致膽管炎、肝門靜脈循環血壓高 (portal hypertension)、甚至膽管癌。
有人誤以為先用鹽水把魚生浸過、或用芥辣、醬油或醋拌食及喝酒,能殺死病菌和寄生蟲,其實,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把細菌和寄生蟲殺死,把魚煮熟才吃是最安全的方法,為保魚的鮮味,把魚冷藏於攝氏零下二十度最小五天,或急凍至攝氏零下三十五度最小十五個小時,也可把異尖線蟲和闊節裂頭蟲的幼蟲殺死,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 FDA) 的規定。
大部份受過專業訓練的壽司廚師,都能檢查出受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魚,所以,為慎重計,不要自行準備魚生,而是光顧有聲譽的店鋪。僅需一秒便可殺死肝吸蟲囊狀的幼蟲,但隨著水的溫度越低、或魚片厚度的增加,都會令把肝吸蟲幼蟲殺死所需的時間增長、甚至無法把幼蟲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