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meniscus,又稱半月軟骨、semi-lunarcartilage)撕裂是膝關節最常見的創傷之一,最常見於運動員、尤其是參與身體接觸的運動,不過,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撕裂半月板。
膝關節是位於股骨(femur、俗稱大腿骨)和脛骨(tibia)之間,在膝關節的前面是髕骨(patella、俗稱膝蓋骨、波羅蓋等,kneecap),有保護作用。在膝關節內有兩塊楔形的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分別為內側半月板(medialmeniscus)和外側半月板(lateralmeniscus),功用是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減震,將力從一根骨頭卸至另一根骨頭,在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擔當重要的角色。半月板可因急性創傷或慢性退化性病變導致的,急性半月板撕裂通常是在運動時發生,可因接觸或非接觸創傷而起,多數是因踩實在地的重心腳扭動引起的,因運動引起的半月板撕裂有很大機會同時伴有其它損傷,例如前十字韌帶撕裂等。此外,隨着年齡的增長,半月板出現老化和磨損,令半月板較容易撕裂,例如從椅子站起來時,一個笨拙的扭動足以將老化的半月板撕裂。
在半月板撕裂的一刻,傷者可能有「喀啦」一聲的感覺,很多人仍能以受傷的腿支撐着行路,而很多運動員甚至仍能繼續比賽,不過,在兩、三天後膝關節逐漸變得僵硬和腫脹。半月板撕裂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膝部疼痛、僵硬、腫脹、鎖膝(lockedknee,又稱「交鎖現象」,即走路時,膝蓋忽然被卡住,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感覺膝蓋痠軟而跪倒、不能進行膝關節全程範圍活動(full range of motion)等。
確診半月板損傷,醫生會作出:(一)詳細的病歷和仔細的臨床檢查;(二)X光檢查:排除骨折等;(三)磁力共振掃描(MRI):確定骨骼、半月板、韌帶和肌肉所受的創傷位置和程度或患有其它的疾病。(四)關節鏡(Arthroscopy):使用內視鏡觀察關節的狀態,評估關節內韌帶和半月板受傷的位置和程度,及退化或關節炎的情況、骨骼疾病和腫瘤、確診關節和骨骼疼痛及炎症的病因等。
半月板撕裂的治療方法取決於多個不同的因素,包括傷者的年齡、症狀和活動水平,也會衡量半月板撕裂的分類、大小和部位。初步治療是按照通常是非常有效的PRICE原則:
(1) P:保護(Protection)
(2) R:休息(Rest)——停止導致受傷的活動,醫生會建議使用枴杖、避免承重,令創傷不會惡化;
(3) I:冷敷(Ice)——用冰袋敷在患處,不要將冰直接敷在患處,每天多次,每次二十分鐘,在受傷的最初二十四小時內可每1至2小時重複一次,然後逐漸減少冷敷的次數,受傷後持續冷敷三天。
(4) C:加壓包紮(Compression)——為防止繼續腫脹和出血,可用彈性壓力繃帶包紮傷處。
(5) E:抬高(Elevation)——為了減少腫脹,在休息時將傷處抬高過心臟的水平。
很多半月板撕裂都不需要即時手術,若症狀並不持續、並沒有出現鎖膝或腫脹等,醫生會採取保守治療法(conservativetherapy,指相對於有創傷的操作、例如如手術等的療法,亦稱非手術治療法、nonsurgicaltreatment),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
(一)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on-s ter 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NSAIDs):減輕痛楚和腫脹。
(二)局部類固醇注射:消除痛楚和腫脹。
( 三)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又稱富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治療法:有待更多具質素的研究報告確定它的療效和副作用,傷者可請教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