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不貼地文案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有次跟駐廣州的香港行家閒聊,談到內地一些新聞稿的內容,大家都忍不住搖頭直呼「看不慣」,同時也佩服內地同行可以隻字不漏地將新聞稿直接刊登,有時候也會幻想,如果老總肯這樣就好了,一個記者每天負責兩三版都是閒事,那就不用煩惱人手短缺的問題。
幻想歸幻想,這些年接觸過不少內地發的新聞稿,印象最深有兩篇,一篇是長達逾萬字的「抒情文」,講述某個活動的舉行多麼振奮人心,參與者如何熱烈歡迎,公眾怎樣翹首以待,活動結果如此成績斐然,然而筆者看畢後,究竟是一場什麼活動?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舉行?活動透露了什麼資訊?好像沒看到。至於另一篇此前也曾提及,是關於某個便民辦事處開幕,用了300字寫下所有出席嘉賓,卻沒有提辦事處地址。
最近又有幸看到第三篇,介紹文化藝術節開鑼,只是沒提到任何購票渠道,翻查幾份報道也是新聞稿照字搬紙,而評論區不乏網友留言「怎買飛」,可見如此重要信息卻竟然沒寫下。
有行家便一針見血:「新聞稿是給領導看,詞藻當然要華美,格局當然要高大上,所以活動日期可以不寫,辦公地址可以漏掉,但領導講辭一定要有,嘉賓名單一定要齊,至於對百姓實不實用,那不是優先考慮之列。」可惜是苦了筆者,要把這些不貼地文案改寫成能給公眾看的實用資訊,花的時間足夠抄貼很多篇新聞稿了。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