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研究民族法草案 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明報專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昨(29日)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草案)》(下簡稱《民族法》),強調立法目的是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分析認為,「中華民族」入法後,不容質疑或貶損。
政治局會議昨指出,制定《民族法》目的,是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把黨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轉化為國家意志。會議強調,要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法》已納入全國人大2025年立法計劃。國家民委旗下《中國民族報》昨指出,制定《民族法》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關鍵一環,內地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已陸續出台27部地方性民族團結進步專門法規。有關地方法規是國家立法參考,如新疆、四川、內蒙古等多地相關條例,詳細列出各部門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職責。
納人大今年立法計劃 維護國安
2022年底通過的《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內容還明確「七不准」:不得發布否定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內容,不得妨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和規範使用,不得歪曲或者惡意炒作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傳說,不得製作和傳播醜化民族形象、貶低民族身分的內容,不得參與、資助民族分裂活動等,不得參與、資助滲透顛覆破壞活動,不得損害民族團結、傷害民族感情。
2022年5月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也提到,否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散播不利於民族團結言論、實施民族分裂活動等行為的,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或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民族」將不容貶損 違者處罰
《中國社會科學報》文章指出,《民族法》將通過法治手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剷除民族分裂勢力的制度土壤,為國家安全、領土主權完整提供法治保障。
該法將明確中華民族的象徵和符號範圍,未來,「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行為處罰將有法可依。
政治局昨還審議《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強調要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適應社會群體發展變化,增強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
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加強黨性鍛煉,以身作則開展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