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增屯門交通負荷 城規委員倡龍鼓灘跨灣橋改道
【明報專訊】發展局擬在新界西北邊陲龍鼓灘進行填海工程,提供土地發展先進製造業等新型產業,另建跨灣橋接駁填海區和屯門西,城市規劃委員會昨討論有關建議,有委員憂跨灣橋建成後或將新產業車流匯入屯門,令當區交通擠塞惡化,亦有部分委員關注當局會否增加透過改道、擴線等辦法增容,並質疑建橋或欠缺成本效益。
有委員倡駁入11號幹線
根據當局建議,龍鼓灘有54公頃綠色/新能源產業用地、47公頃先進建造業用地,由跨海橋接入龍門路,最終匯入屯赤路。城規會委員何鉅業昨指出,若該地製造業涉及發展「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將有大量重型車出入、運輸量較大,惟現時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已相當擠塞,居民使用量亦高,籲審慎考慮該橋接入點是否應定於屯赤交匯處。他建議將匯出點延長,建多一段橋,直接駁入未來將要建成的11號幹線。
關注跨灣橋對環境影響大造價高
委員鍾錦華則稱,通常跨灣橋能有效分流車流,惟建議中的跨灣橋與直接經陸路接駁效果無異,強調跨灣橋對環境影響大、造價高昂,關注當局為何選用跨灣橋接駁。另一委員馬錦華認為,現時屯赤交匯處的迴旋處擠塞最嚴重,屯門西駛向龍鼓灘的車輛會匯入稔灣路、通往流浮山,此段亦「塞到傻」,籲政府制訂方案時全面考量,不能只聚焦新發展區。
政府代表回應時表示,興建跨灣橋目的在於分流未來經過龍鼓灘路的重型車輛,強調現時龍鼓灘路僅有雙向單線車道行駛,無法負荷未來車流。代表又稱曾做交通影響評估,認為多數由龍鼓灘開出的車輛最終會開往屯門市中心,強調當局另有計劃改善稔灣路一帶的交通情G。
何珮玲:具體產業規劃保留彈性不排除留用地製造甲醇
當局建議規劃土地用途包括綠色/新能源、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先進製造業和循環經濟,部分委員關注現具體規劃發展哪一類產業。城規會主席、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回應時強調,當局會為當區的產業發展保留彈性,她提及在新能源方面,目前規劃主要以儲存生物柴油、甲醇為主,但未來隨蚖楓v船對綠色能源的需求增長,不排除會考慮在當區的預留用地製造甲醇。她又稱現時貨運出現變化,內地港口發展較快,已毋須再經本港內河碼頭運貨,惟該區臨近機場,未來或將保留物流用地發展成內地高增值空運小包裹的集散地。
至於預留先進製造業和循環經濟的土地,何珮玲透露,當局不考慮在製造業土地推行MiC配件的生產工作,而會聚焦研發;另強調發展高增值的循環經濟,舉例用回收塑膠膠粒製作隔音設施,或吸引高端的環保玻璃、瓷磚等廠家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