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出席葬禮 免造成「被剝奪的失落」
【明報專訊】據2021年人口普查,本港有6665名喪偶者與未成年子女同住,年齡中位數為47.8歲,較其他單親父母年長,教育程度稍低。不同年齡喪親子女需求各異,從如何道別,到提醒家長正視子女情緒促進溝通,安寧社工也可參與,過程中茩宣青少年聲音主導。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表示,有時大人認定年幼子女「唔明」,故避而不談,或安排避席喪禮,造成「被剝奪的失落」,留下遺憾。安寧社工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發展經理林善如補充,社工會與遺屬商討葬禮安排,她個人鼓勵兒童出席,以手工、寫信等表達心意,作為處理哀傷第一步。
家訪時,林善如會提醒家長注意子女情緒,多陪伴溝通。她說4至6歲兒童字面上理解死亡,但概念仍然抽象,「卡通有復活,但現實無『返生』」,社工會透過繪本等說明死亡不可逆轉,亦提家長留意尿H、嚎哭等倒退行為其實反映幼童情緒。到6至11歲,若家長準備好可與子女開放談喪親。
至於喪親青少年,林善如說他們或難開口表達困難,「驚人]唔明,因常態係大家都有父母」,或憂受奇異目光。她則提供另一視角,「同齡朋友未遇過(喪親),有時無法回應或安撫,唔代表對你有咩睇法」,鼓勵個案向信任的人傾訴。
航海為喻 社工領航要落船
「到佢]項f 我]岸上揮手」
林善如所受訓練中,強調聽取兒童及青少年聲音,非單靠大人「指點迷津」。她以航海比喻社工角色,「(青少年)係掌舵鼤謇齱A我]係領航員,話佢知前面可能見到鵀M機,行呢個方向可能有兩個困難,但有三個優點」,讓他們有信心選擇前路,「之後我]落船,到佢]項f,但我]可以鰫中W同佢]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