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星期三

中學限定:「你想」的大人生活

[2025.04.02] 發表
黃凱琳(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中六)
方怡港(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五)
柳睿熹(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中五)
利宛樺(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五)
成長的關鍵,突破機構研究經理陳碧凌(左)說要看重那個人的本質,按着其本性發展。「就好像一棵樹,你會澆灌它,你不知它會長成什麼樣子,儘管都是樹,但它的方向可以很不一樣,你就由得它,不要過分修剪。」為人父親的《Breakazine突破書誌》總編輯彭正雄(右)表示,很多時候父母並非希望子女會發達,亦非要求孩子很出色,只希望他們有競爭力,能發展得比較容易 ,「反正不要讓孩子成為社會最底層,因為在這個社會中,跌到底將會很慘」。

【明報專訊】每個世代各有需要面對的課題,常說年輕人是社會未來棟樑,當人們說要重視年輕人的想法時,真的清楚他們在想什麼?大家又相信自己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黃凱琳(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中六)

「我理想中的大人是獨立而且有責任感的,我相信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人。」黃凱琳的中學生活,呈現了她對「理想中的自己」的要求與期許。她形容自己是個有團體精神和責任感的人,不論校外校內的活動或團體組織,總能看見其身影。「百足咁多爪」的她努力嘗試各種事物,以期令自己成為團體中既幽默又堅強的領袖。涉獵各樣事物當然有益,但對黃凱琳而言也是一道難題,她自言興趣廣泛卻無專精,難有突出的成就。

黃凱琳現正面對文憑試,但無損她對學習的熱愛。畢業在即,儘管未有明確的就業發展目標,但她非常熱中了解商界工作,且希望將來能到處探索世界,善用天分做自己喜歡的事。

◆方怡港(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五)

身為基督徒的方怡港,視傳福音為己任,雖未有理想的職業,但希望日後能忠於自己,不留遺憾,活出榮耀神的生命。「我相信我可以做到心目中理想的人,因為我能夠為現時所作出的選擇負上責任。」他認為人生規劃是成為「大人」的必修課,自言善於準備未來,面對各種抉擇時會從多方面思考。被問及如何提升自己成為「理想中的大人」時,方怡港說需要更開闊的視野,希望未來有更多接觸不同範疇技能的機會,幫助自己找到熱愛的工作。

雖然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方怡港自言對很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難以堅持,逃避心態會是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他期望往後日子能學會堅持,面對逆境亦能勇往直前。

◆柳睿熹(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中五)

「我認為理想中的大人,能夠坦率面對自己的缺點與失敗。」柳睿熹說。隨着年歲漸長,我們的經歷逐漸豐富,也會遇上許多比自己優秀的人,每當發現自己技不如人時,劉睿熹很容易懷疑自己,甚至陷入焦慮。這是他成長路上最大的阻攔,面對無數逆境,他擔心被現實擊倒,與理想愈走愈遠。比起陷入無盡的內耗,他更希望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有天他發現不再因別人成功而自卑,反能專注個人步伐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終於長成了年少時理想中大人的模樣。

無論未來的人生是一帆風順,抑或要迎上大風大浪,柳睿熹都希望自己不失盼望。每次跌倒將成為他學習的機會,每個經歷也將成為推動他前行的動力。柳睿熹夢想他日開一家咖啡店,他說不用賺得盆滿缽滿,只要能夠跟家人活得簡單、幸福,於願足矣。

◆利宛樺(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五)

在這個壓力超標的都市,利宛樺希望自己能化身「解藥」,給城市一點慰藉。眼見身邊許多人正被負面情緒折磨,富有同理心的她理想成為心理治療師,為別人排解愁緒。

利宛樺眼中「理想中的大人」,擁有獨立的處事能力,也有頗高的情商。她自言現階段個性未夠堅韌,但願意不斷接受挑戰,堅信自己可以成為她喜歡的大人,不會讓自己失望。「凡事都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即使過程有高有低,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就能成功。」她期望長大了的自己能夠更有自信,成為有能力的領袖。

■想一想

難以成為「理想中的大人」?

過去普遍人認為遵循「黃金定律」,便能實現大眾認可的成功——20多歲結婚成家、30歲前生兒育女、適當時候購置房產……數十年過去,社會富裕了,人們也擁有更多資源、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且有前人經驗可鑑,年輕人理應更有人生目標吧?可是,此世代的年輕人似乎比上一代人更迷惘。突破機構研究經理陳碧凌表示,當今社會環境變化巨大:少子化、全球化、科技革命(特別是智能手機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新冠疫情影響等,過去上一輩經歷的挑戰,與今天新世代面對的大不同,「能否承認當代社會的問題是以往未曾出現,而過去的解決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年輕人現時的處境」,是走進年輕人世界的關鍵。為深入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成長挑戰,陳碧凌與《Breakazine突破書誌》總編輯彭正雄1月出版《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整理近年不同機構的研究調查及政府統計數據,嘗試勾勒這代香港年輕人的面貌。

彭正雄提到,很多人小時候也想像過長大後自己會有一番成就,但到了後來,方發現許多事情發展不似預期,「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我已經很努力,但為何還是做不到?」他們著書整理資料時,發現部分時下年輕人呈「條件式自尊」的傾向。研究顯示,現代家長學歷水平較昔日高,掌握較多教育方式,與子女關係更為平等開明,但正因彼此關係良好,不少年輕人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肯定是「有條件」的,「即使父母沒有說,我知道他們在意我的成績」、「我很想達到父母的期望」,覺得應該回應父母的期望。彭正雄解釋當中的心理:「你(父母)給了我很多資源,不用我做家務,只需專心讀書,理論上我沒有任何藉口表現得不好。如果還表現得不好,那就是我的問題。」這種關係拉扯,進一步增加年輕人的壓力,他們無法達到期望時甚至會內疚,自覺一無是處。

分析過年輕人面臨的種種挑戰,陳碧凌認為每代年輕人各有能力,一樣想成為理想中的人,「我們要問的,是這個社會能讓他們成為心目中的大人嗎?我們(成年人)有阻礙他們成為理想的自己嗎?」她說,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會經歷迷惘,「有時候我們想快一點(找到答案),意味着我們沒有接納,其實年輕人就是有迷惘這個階段」。成年人應給予年輕人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好好去找回自己」。 彭正雄也認為,每人在世上都非完整,「不止是年輕人,大人都是這樣,我們也不一定做得好,不能掌握所有答案」。在趨向完整的過程中,我們需與他人建立關係,共同創造經歷兼互相補足,彭正雄續說:「我們或許不會到達完全完整的狀態,但當一起同行、彼此成就的時候,我們就能接近願景多一步。」

文:鍾美㼆、李愛琳

圖:廖凱霖、李愛琳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67期]

更多教育
詞中物:優雅地接受失敗——《然之後》
【明報專訊】人生必然會面對高低起跌,就像一片茶葉不斷受熱水衝擊,學會如何接受,讓身心漸漸鬆開,釋放深藏的甘香,是一門學問。馮允謙(Jay F... 詳情
乜乜物物:你更相信魔術還是魔法——吳明益〈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
【明報專訊】高明的魔術師擅長以假亂真,讓障眼的把戲顯得真實,彷彿改變了物質世界。欣賞魔術的觀眾當然知道那些只是表演,並非任何奇幻的力量,於是... 詳情
Talk of the town:Norovirus infection
【明報專訊】Numerous cases of norovirus (諾如病毒)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詳情
Talk of the town:What is Norovirus ?
【明報專訊】Norovirus is a highly contagious virus that causes gastroenterit... 詳情
【明報專訊】■Game 5, 1, 3, 4, 2 ■Gear Up 1. False 2. contaminate...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