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康達
「特2.0初見印太戰略延續性 貿易除外」
美國著名「亞洲通」外交官、約兩個月前才卸任亞太助理國務卿的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本周訪港,昨日接受本報專訪,分享其對「特朗普2.0」外交策略的看法。康達坦言現屆美國政府內部存在不同聲音,暫難肯定其實際目標是尋求專注西半球的「戰略收縮」,還是專注印太地區的「戰略轉移」,但他個人認為,至少從至今出現信號看,「特朗普2.0」印太戰略跟其前任們相比會是「延續性多於改變」,但特朗普本人念茲在茲認為美國蒙受不公平的貿易領域會是例外。
康達在奧巴馬時期曾任駐華使館副館長和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在「特朗普1.0」擔任駐越南大使,到拜登時期獲擢升為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來到「特朗普2.0」,他結束外交官生涯,加入美國策略諮詢公司「美商亞洲集團」(簡稱TAG)擔任合伙人。
特朗普外交政策的真實意圖令人難以判斷,一些主張認為這是美國作出某種「戰略收縮」,專注於自家後院(西半球)而非全世界,另一些主張則認為美國只是「戰略轉移」,從而更專注於中國或印太地區。康達坦言,最誠實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但他不認為特朗普政府已將其規劃完全清晰到細節層面,而且其內部也有迥異看法,特朗普很可能仍未作出明確決斷。以對華政策為例,康達認為許多特2.0閣員都是知名「對華鷹派」,但部分人傾向國際主義,其他人卻只關心國內議題。
儘管如此,康達相信華府仍重視印太地區,「如果審視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在貿易以外,我會預測延續性多於改變」。他直言這是重大預警,「因為貿易政策非常重要,甚至很可能會引起很大混亂」。
特2.0比1.0「更將自己放決定中心」
然而,從國務卿魯比奧在任內首日即跟四方安全對話(QUAD)伙伴舉行首場外長會議、白宮最早一批訪客包括日本和印度領袖,又或防長海格塞斯正出訪菲律賓和日本,並在關島和夏威夷就印太戰略表態,康達認為這反映特2.0在印太地區可望有更多延續性,更關注自由航行,更關注來自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對在海上航道爭逐制海權的企圖,「當然,中國也有其自身考慮」。
身為特1.0的駐越大使,康達自言經常比較兩屆特朗普政府,他認為比起1.0時期,2.0的特朗普更傾向「將自己放在每個決定的中心」。他估計對等關稅、鋼鋁關稅及其他行業關稅會陸續有來,但特朗普本人的想法仍最重要,例如特朗普經常自稱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良好,也經常說想談判達成某種貿易協議,「我認為我們理應重視特朗普的說法,即特朗普真的想要貿易協議,問題是這到底有無可能達成,對此我不知道」。
中美管控競爭最重要 台海存誤算風險
對於中美關係,康達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確保中美「小心謹慎地管控競爭,確保不會有誤算和不會有衝突」。他表示「沒有感覺到華盛頓或北京有任何人想要衝突」,只要致力避免,衝突就應該不會發生。被問到誤算是否最有可能在台灣問題發生,康達說:「我認為誤算的風險始終存在,這(台灣問題)大概是最敏感的議題。這不是唯一議題,我也不認為誤算很有可能發生,但這確頗有可能是最有風險的情況。」
明報記者 周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