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文憑:按題目調整答題框架
【明報專訊】答題框架意味着一切有規律、步驟可依,只要同學掌握「玩法」,分數即能「袋袋平安」,但黃摯毅提醒,因應不同的修辭及寫作手法,答題框架亦會有相應的調整。以下他以兩例示範:
●襯托:修辭手法(圖表)
答題框架:以(對象A+解釋)的(特點A)正襯∕反襯(對象B+解釋)的(特點B)。
手法好處:令主體的形象變得鮮明具體。
例子:《青玉案》中,詞人運用了什麼手法描寫「那人」的形象,藉此寄懷?試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反襯。詞人以婦女盛裝打扮,爭妍鬥麗和喜歡喧鬧,反襯「那人」在燈火稀疏處,自甘淡泊。作者以「那人」自比,寄寓自己即使懷才不遇,仍會堅持理想,孤高傲世,不與世俗同流的情操。
* 特定動詞:寄寓(一些情懷)
◆答題解說
(1) 題目沒有要求考生摘錄原文作答,考生只需翻譯相關原文加以解釋。例如:「婦女盛裝打扮,爭妍鬥麗和喜歡喧鬧」對應原文「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2) 出題方向多圍繞手法和主題,不論題目有否要求考生闡述此手法寄寓的情懷,考生亦應保險起見,緊扣全詞主題或中心思想作答。如果題目毋須考生結合時代背景解釋《青玉案》的主題,建議考生參考以上例子作答。
(3) 如需結合時代背景,考生可參考以下闡述:
以「那人」自比,寄寓自己即使被貶,南宋主和,仍會獨自堅決抗金,不為主和派所動,堅持理想,表達愛國情懷和孤高傲世的情操;並以元宵的歡樂諷刺統治者粉飾太平,沉醉享樂,只顧偏安,不思振作。
●比喻:修辭手法(圖表)
答題框架:以A比喻B,(分開解釋A和B的相似之處)。
手法好處:將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生動有趣。
例子:〈六國論〉中提到「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這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試說明其運用和好處。
參考答案:比喻。作者以薪比喻用來賂秦的土地,以火比喻秦國侵略的野心。抱薪救火,薪不用完,火就不會熄滅,好比賂秦助長秦國入侵的野心,土地用不完,秦就不會停止入侵,賂秦的國家因力虧而亡,突出賂秦的不智,論證賂秦令國力虧損,導致賂秦國破亡的中心論點。這令賂秦的弊端變得具體,生動有趣。
* 特定動詞:突出(一些文本事實/人物性格)
◆答題解說
(1) 這次題目提供了引文,所以考生需完整解釋引文。例如:「抱薪救火,薪不用完,火就不會熄滅」。
(2) 考生亦需要融入其他相關原文論述。例如:「賂秦助長秦國入侵的野心」、「賂秦的國家因力虧而亡」。
(3) 詳細解釋本體和喻體的相似之處,兩者的闡述亦須結構相同。例如:「薪不用完,火就不會熄滅」對應「土地用不完,秦就不會停止入侵」。
(4) 考生需要分開闡述本體和喻體的相似之處,不能二合為一。錯誤示範例如:「薪和土地不用完,禍害就不會停止」。
(5) 題目亦要求考生說明手法的好處。如有「好處」、「效果」或「作用」這些字眼,建議考生背誦各手法的好處作答,例如:「這令賂秦的弊端變得具體,生動有趣」。
■特定動詞
若說答題框架是房子的基本結構,懂得運用「特定動詞」作答則如同水泥,使答案更可靠、更實在。特定動詞見列表:特定動詞∕描述的事物∕(表)
黃摯毅亦提出以下幾項考生不為意的作答規則:
(1) 除非題目提出「摘錄原文」的字眼,否則考評局其實並不要求學生作答時摘錄原文。考生要用自己文句解釋文言篇章內的故事情節或論據。
(2) 若題目出現引文,同學必須在作答中完整翻譯引文。●
以上內容取自《狀元摘星術——深入拆解DSE中文科指定篇章(2025最新修訂版)》,因應報刊內容有所改動。
文‧鍾美㼆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