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異世界:遇上瓶頸 大方承認
【明報專訊】被編輯大人找上門了,才發現原來新年後就要交稿。為了籌備科學比賽,整個假期我和學生都在埋首研讀青光眼病理學的研究報告,沒有讀書,這次的「書之異世界」難道真的要來導讀科研文章了嗎?看來我跟大家在學校作文時一樣,遇上寫作瓶頸了。趕緊去找些關於寫作瓶頸的學術文章,找回這篇最經典的〈The unsuccessful self-treatment of a case of “writer's block”〉(對於「寫作瓶頸」自我治療的失敗案例)。文章刊登於1974年,作者Dennis Upper嘗試以實踐向讀者呈現寫作瓶頸時的狀態。
典型的後設文本
簡單說吧,通篇文章除了題目、作者名字和所屬單位之外都是空白的。審核者的評語同樣有趣:
我已經非常仔細地用檸檬汁和X光研究了這篇手稿,並且未發現任何設計或寫作風格上的缺陷。我建議此文稿不經任何修改直接發表。顯然,這是我見過最簡潔的論文,但它包含了足夠的細節,以使其他研究者能夠複製Dr. Upper的失敗。與我從您那裏收到的其他包含複雜細節的論文相比,審閱這篇文章是一次愉快的經歷。我們肯定可以在期刊上為這篇文章找到一個位置——或許可以放在空白頁的邊緣上。
這篇幽默的「學術研究文章」,本身正是一篇典型的後設文本,而審核者的評語雖稍嫌畫蛇添足,但不失為一個有趣的註腳。這篇文章用空白直接呈現「寫作瓶頸」這主題,既挑戰讀者對學術研究和寫作的認知,當然也是對期刊和審核者的挑釁。但是比起來,文章最重大的意義是對整套「研究、發表」思維的顛覆,因為作者顯然並不需要研究或書寫什麼,他是把自己的「寫不出來」大方地拿去發表罷了。
最透明的故事
後設作品可以有不同形式,例如在文本裏強調作品是虛構的,或者是文本本身會構成作品的一個重要部分。這樣的寫法可以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的關聯,或透過這種虛構與現實互構的方式創造特別的閱讀趣味。這篇關於寫作瓶頸的論文,主題是無法寫作,形式是一篇格式標準的學術論文,內容卻是通篇空白。「到底作者是不是自己遇上了寫作瓶頸?」當讀者如此思考時,正是要透過閱讀空白而不是文本去解讀意圖,因此我們就成為了這篇創作的一部分。
除了以自我指涉的形式博君一笑以外,這篇論文其實亦在挑戰學術寫作的規範。作者以一篇「無效寫作」讓讀者反思「有效寫作」的必要,戲謔學術寫作的繁瑣和規範,並諷刺一些過度依賴形式、缺乏實質內容的論文。
寫到這裏,我幾乎可以寫成一篇叫做〈如何以一篇關於寫作瓶頸的文章悶死讀者〉。假期前我讀了一本據說現正風靡全日本的小說,杉井光寫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這是一本推理小說,在此劇透實在罪無可恕。只可以說,此書確實一如各篇書評所言,你絕對無法用電子書方式細閱,必須在燈下捧書而讀。後設手法貫穿整部小說的每一頁(我特地加粗這兩個詞語),讀到最後自會在淚眼中明白,這的確是一個最透明的故事。感動既是來自小說本身,更多是佩服作者和譯者的不懈努力,讓這不可能的書和譯本出現於世上。
遇上寫作瓶頸時,不妨把「寫作瓶頸」當做寫作主題;被要求寫一篇〈我最想尋回的一件玩具〉時,可以試試打破第四面牆,讓「我」在故事中與讀者互動;或者把作者、「我」與「玩具」並置,創造對話。當然這樣的寫法難度不低,而且寫壞了就很難回復出廠設定,下筆前請自行斟酌。
文:阮文略
■阮文略
(中大生物化學(醫學院)哲學博士,中學生物科教師、圖書館主任。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新秀獎、磨鐵詩歌獎、青年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等,詩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於海外發表。最新詩集為《物種形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