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大碩士生研發竹製外賣容器 可在後院完全分解「零污染」
【明報專訊】卑詩大學(UBC)研究人員研發能以竹為主要物料的容器來代替其他可生物降解、但常含有仍然無法消失的物料。研究人員強調竹的生長速度快,又可以在本地生產和製造。
卑詩大學林木系碩士生科利特(Camryn Collette)研發出一種竹容器,有別於其他生物可降解容器,這種竹製容器不含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s)。
目前大部分可生物降解容器或用具的材料含有PFASs,該種亦稱為「永遠存在」的化學物質,因抗油特性而常用於用完即放棄的包裝物料內。不過,它被發現與塑料污染問題有關,也被視為可對人類健康、甚至患癌構成風險的物質。卑詩省目前就有一宗集體訴訟,興訟人正該類化學物料的製造者。
科利特指出,現實中只有甚少比例、約9%的塑膠獲循環回收,絕大部分被運到堆填區或留在自然環境下。而PFASs有損人類健康,亦不利環境,因為它在自然環境中很難分解。
塑膠被降解後會變成微塑膠,有研究發現在人類組織中已發現該些微塑膠。去年12月在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文章指出,在人類腦部發現有微塑膠,比在其他器官更為集中。
科利特表示她正在研發的產品,以取代外賣容器,甚至超市包裝肉類的用完即棄發泡膠容器,後者將在2030年全面在卑詩省禁止使用。
科利特與一家公司合作,利用竹和一種天然以澱粉為主的物料來研發出外賣碟,它具備如PFASs般的抗油特性,但不會損害環境,達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安全標準。
6個月內幾乎完全分解
在測試時,科利特把逾300個該種由竹和甘蔗渣(又稱「竹漿」)製成的竹料碟埋在泥土下,結果發現它們在6個月內幾乎完全腐爛分解。科利特指出,6個月是業界定下分解時間的標準,即分解的溫度達攝氏60度。結果顯示這種器具可以在家居後院容易被分解。
她指出,竹比紙的可持續性更高,因竹的生長速度跟草一樣,並且可在本地收割並且用來製造本地甚至加國的產品,「以竹為基礎構思的理念是,因為它是一種再生性更強的纖維,所以只需3到5年就能收割;反觀樹木則需要20多年才能長成。再者,竹可自己重生,這比要重新植樹更理想。」
負責指導科特利進行研究的卑大林木系副教授Chunping Dai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竹為環保替代品。他補充說,竹的生長速度難以置信地快,在兩個月內就可成形成一個小森林,「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既能減少我們對塑膠的依賴,同時提供外賣容器所需的耐用性,並且數十年內不會污染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