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分析動物行為 藥物副作用無所遁形
【明報專訊】動物測試是研發新藥的必經階段。過往要監察和肯定一隻新藥不會令動物出現癲癇、焦慮、抑鬱等副作用,是較困難和耗時。但隨茯鴔瑗i步,已有公司開發出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可24小時分析有關動物的視頻,判斷牠們是否有異常的神經行為。除了應用於新藥的動物測試,這種科技未來還有潛力應用到畜牧。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馮凱鍵
泰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KN Biotechnology Limited)首席技術官肖洲鍵、行政總裁任俊名表示,雖然該公司2023年3月才正式成立,但其實團隊早在2019年已經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他們在同年研發出一個人工智能模型「癲癇小鼠神經行為AI監測分析系統1.0」,配合webcam,全日24小時自動監察癲癇小鼠在接受藥物測試前後的表現。2020年,他們再開發了「癲癇豬神經行為分析模塊」,將上述人工智能模型升級成為「癲癇小鼠及豬神經行為AI監測分析系統1.1」。
大模型現有10餘個分析模塊
2022年,他們獲得科技園的Ideation種子基金資助,又開發了「弱視小鼠神經行為AI監測分析系統1.0」和「犬類搔癢神經行為AI監測分析系統1.0」。
2023年3月公司正式成立後,他們將癲癇神經行為分析擴大到齧齒類動物,並且將已開發的多個動物神經行為AI監測分析系統整合成為「Animism監測分析大模型」,為藥物研究機構等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測試動物監察服務。現時,Animism大模型一共包括10餘個AI監測分析模塊,涉及多種動物和多種神經行為(癲癇、弱視、搔癢、疼痛、抽搐、步態等)。
肖洲鍵指出,Animism大模型有兩種主要用途。除了用來監測新藥對測試動物是否有效(好像文首的癲癇藥)之外,也可以用來監測新藥會否對測試動物產生副作用,引致牠們出現上述的神經行為異常。肖洲鍵解釋,一種新藥若是對測試動物的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有副作用,令牠們出現癲癇症、焦慮、抑鬱、過度活躍、社交退縮等神經行為,以往未必能夠在短期看出。這是因為研究人員每日用肉眼觀察的時間有限,不一定會遇上那些症狀和行為發作。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全日24小時不斷分析測試動物的視頻,原則上這些行為就無所遁形。而且,相對於倚靠人眼觀察,其成本效益優勝得多。
監測分析一隻小鼠月費9000元
藥物研究機構等客戶若選擇該公司的軟硬件全包服務,Animism大模型可以安裝在其場所內的Linux電腦。客戶只需安裝一部配備一枚Nvidia(英偉達)的圖像處理器(GPU)的微型Linux電腦,就可以同時監察至少4個飼養了測試動物的獨立通風籠,每個籠安裝兩個webcam。
若客戶不想自行投資購買高性能硬件,可選擇純軟件的月費服務,將測試動物的視頻上傳到雲端的Animism大模型做監測和分析。現時,監測和分析一隻小鼠的月費為9000元。純軟件月費服務的優點是,客戶可以隨時彈性擴展規模,以及率先享用Animism大模型的更新和功能升級。去年,該公司在300餘間初創企業中脫穎而出,獲選為「2024 Nvidia創業企業展示」的10間「榮耀企業」之一。
同時,在香港城市大學主辦的「HK Tech 300全國創新創業千萬大賽」中,亦從香港和內地一共9個城市的400餘間初創企業中脫穎而出,獲選為12家「優勝初創」企業之一,獲得100萬元的天使融資。
入選「2024 Nvidia創業企業展示」
該公司去年的營業額已達到大約300萬元,大部分來自一些為藥廠的新藥做藥效及毒理研究的機構,其次是藥廠本身。它們主要都是想利用Animism人工智能大模型,監測一些計劃用在人類身上的新藥,會否對測試動物產生副作用,令牠們出現腦部和神經行為疾病。不過,除了藥廠和藥效及毒理研究機構之外,現時亦有一家寵物醫院是月費計劃的客戶。
暫時來說,其客戶全部來自內地,但當中小部分為外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