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09
    星期日

新興匹克球 老幼咸宜

[2025.02.09] 發表
匹克球是一顆空心硬塑膠球,表面有26個直徑約1厘米孔洞;球拍像是放大版乒乓球拍,最初材質多為木,現時則由玻璃纖維、碳纖維等材料製成,比較輕盈且堅固耐用。(Sony Herdian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由美國發展起來的新興運動匹克球(pickleball),結合網球、羽毛球及乒乓球元素,對體能要求較低、易上手、低衝擊,就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影星里安納度狄卡比奧也迷上了它。

新春期間大飽口福過後,是時候動一動!想試玩匹克球,到底有什麼需要注意?它對身體又有何益處?

文:陳真紀

匹克球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美國,幾個家庭為了讓孩子在暑假期間有娛樂活動,便在自家後院羽毛球場上發明了這項運動。擁有專業匹克球註冊處(Professional Pickleball Registry,PPR)認證的教練Harrison Lam介紹,匹克球可單打或雙打,球場大小與羽毛球場相同,球網則近似網球網,中心高度34吋,約低網球網2吋;匹克球大小與網球差不多,為硬塑膠材質的空心球,重量只有22.1至26.5克,比半個網球更輕一點;而球拍外形如放大版的乒乓球拍。玩家只需預約一個羽毛球場,買上一套約$300至$400的基礎球拍套組,就可以體驗這項運動。

網球×羽毛球×乒乓球

Harrison介紹,匹克球基本玩法是將球發到對角線的接發球區,對方再將球回擊到己方區域內,輪流擊球直到其中一方失誤或無法將球回擊。雙方首次接球都需要像網球般,先讓球落地反彈後才可回擊,之後可以彈地回擊、直接截擊、扣殺。因此它既有羽毛球的快速回擊,又有網球的發球和接球動作,也融入乒乓球的輕巧靈活。匹克球的球場較網球場小,因此對體能要求相對較低,「例如長者雙打,雙腳幾乎可以完全不用走動,只需要從底線發球後走到前面,就可以慢慢互相對打。」而年輕人若追求趣味、速度,可以打得很快且全場走動。玩家從5、6歲小朋友到70多歲長者,基本都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基本技巧,並根據自身能力調節運動強度,節奏可慢可快,非常靈活。

室內匹克球體驗空間Bay Pickle聯合創辦人Ken Deng補充,匹克球還有促進社交的特點。正因為它入門門檻低,毋須長期練習才上手,加上場地小,大家距離更近,可以邊打邊聊天,增進感情。對於一些剛退休或缺乏運動社交的長者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藉此結交新朋友,擴展人際圈。他更笑言匹克球在歐美的普及程度,等同內地的「廣場舞」。

球輕低衝擊 手肘手腕壓力較小

物理治療師巫柔潔表示,匹克球融合了3種球類的優點:一、訓練心肺,「因為它可以是一個快速移動的運動,而且來回速度快,就像持續的有氧運動,有助提升心肺功能」;二、來回擊球能鍛煉手眼協調,提高反應力;三、這是個低衝擊運動,球比較輕,對手肘、關節、手腕的壓力較小,適合不同年齡層及體能水平的人。

講求腳部移動、核心肌群穩定

巫表示,匹克球與其他球類運動一樣,球的移動速度可快可慢,當球速快時,就算場地小仍需要靈活移動來回擊球,所以很講求腳部移動。「除了手臂和肩膀之外,(匹克球)用得最多的一定是腿部肌肉,例如一些前及側弓箭步、快速向前,都是腿部移動動作。」另外也有很多轉腰動作,所以核心肌群穩定最關鍵,「核心肌群愈強,手腳的發力會愈好。揮拍時如果核心肌群不穩定,就有可能失去重心,向旁邊倒下,所以對腹斜肌的要求會比較高」。除了考驗肌肉,匹克球亦考反應、手眼協調及靈活度,包括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和準確擊球,靈活的手腕和腰部幫助控球或調整球路。

下肢、肩膊筋腱較易受傷

匹克球涉及大幅度的手腕和關節活動,有人或擔心會出現網球肘等常見上肢受傷問題。巫解釋,網球肘是由於過度用力握拍及接球衝擊比較大,令筋腱勞損、發炎及退化;但是匹克球較輕,手部承受的衝擊力較小,勞損風險大大降低。反而應要注意下肢有扭傷或拉傷風險,「例如熱身不夠或本身柔韌度不足,一大步踏向前,就有可能拉傷膕繩肌、股四頭肌等」;或對方球路特別刁鑽,令接球時有突然的轉向動作,都會增加「拗柴」風險。所以一般來說,膝蓋、腳腕、大腿肌肉受傷風險較大。此外,肩膊筋腱也有可能受傷 ,「因為匹克球不像網球般大部分是下手動作,也有許多在頭頂以上的動作,例如像羽毛球一樣用力扣殺,就可能影響到旋轉肌群,造成勞損、發炎或肩夾擠綜合徵等」。

巫建議,運動前可做一些肩膀、腰、腳等動態伸展來熱身,「例如肩膀旋轉、手臂拉伸、手腕及腳腕轉動、弓箭步等,確保充分熱身,肌肉及關節可以受力或承受急速轉向」。另外,也建議做一些原地跳躍或慢跑,提高心律,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令肌肉更具彈力,提升運動表現;運動後記得靜態伸展,以冷靜肌肉,提高柔韌度及促進復元。

不宜穿跑鞋 容易扭傷

Harrison則提醒,選擇合適鞋子至關重要,建議穿網球鞋或籃球鞋,「因為匹克球需要多方向移動、急停等,網球鞋兩側偏硬,可提供更穩定支撐,減少扭傷風險」;相反普通跑鞋因跑步時主要是重複的單向動作,鞋兩側會偏軟,穩定度相對較低,就不宜用來打匹克球。

提升表現﹕進階訓練增爆發力 敏捷擊球

學了基本技巧,自然想提升表現,註冊物理治療師巫柔潔建議匹克球玩家從以下幾方面增加訓練。

1.核心力量訓練

核心力量無法一時三刻訓練出來,因此日常多做平板支撐、側棒式、俄羅斯旋轉等核心肌群訓練。尤其是俄羅斯旋轉的轉腰動作比較符合運動情景,有效提高身體穩定和爆發力,為快速移動和擊球提供基礎。

2. 腿部力量訓練

追球或擊球時會用上不少弓箭步或深蹲動作,所以多練習前弓步、側弓步等,可以鍛煉大腿和臀部肌肉,提高腿部力量和柔韌度。

3. 手眼協調訓練

球類運動講求對球的判斷力或敏捷度,建議多做拋接、擊球等動作練習,提高距離感、手眼協調能力和快速反應。

更多 溫哥華生活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