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脈衝研究助測疾病 歐美三傑膺物理學獎
3名物理學家昨日(3日)共享今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他們將產生阿秒光脈衝(attosecond pulses of light)的實驗方法,用於研究物質的電子動力學,潛在用途包括在醫學診斷中用於識別不同分子,以改善疾病檢測。
包括歷來第五位女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評審委員昨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3名得主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法裔教授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出生的61歲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教授克勞斯(Ferenc Krausz),以及法國出生的65歲瑞典隆德大學原子物理學教授呂利耶(Anne L'Huillier)。呂利耶成為歷來第五位女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獲獎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產生極短光脈衝的方法,它可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改變能量的快速過程」。他們的實驗所產生的光脈衝,短促到以阿秒(1阿秒是10的負18次方秒,即10億分之一秒的10億分之一)來測量,可用於提供原子和分子內部過程的圖像,使得以前無法追蹤的快速過程研究成為可能,還在許多不同領域有潛在應用,例如電子學中了解和控制電子在材料中的行為,還可在醫學診斷中用於識別不同分子。
以10億分之一秒的10億分之一測量
呂利耶於1987年發現把紅外線激光射過惰性氣體時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折光色彩,那都是激光與氣體裏的原子互動造成、給予了某些電子額外能量而釋出的光線。
到了2001年,阿戈斯蒂尼成功造出一系列連續光脈衝,每一個光脈衝皆持續250阿秒。而克勞斯就通過實驗分離出可持續650阿秒的孤立光脈衝,標誌超快光學進入「阿秒時代」。(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