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部長審視港口工潮爭端 防再有集體談判陷僵局
【明報專訊】纏擾多時的卑詩省港口工潮上周五終於落幕,聯邦勞工部昨日指會對這次勞資爭端展開調查,審視談判過程中是否存在結構性問題,目標是在未來的集體談判中創造和諧環境,避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
調查談判中的結構性問題
聯邦勞工部長奧雷根(Seamus O'Regan,圖)昨日在社交媒體X(前稱推特)發布聲明,指官員們正在對最近解決的卑詩省港口爭端展開調查,看看談判中的結構性問題是否導致上月初罷工13天的原因,並將會審查過往類似勞資糾紛的報告。他指目標是在未來的集體談判中,在工會和僱主間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以防止再次發生類似港口罷工的事件,「同樣規模的另一場爭端和破壞仍有可能發生,因此這還不夠好,依賴港口的工人和企業理應得到長期解決方案及答案。」
卑詩省海事僱主協會(BCMEA)主席兼行政總裁倫納德(Mike Leonar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僱主可能有興趣參與奧雷根改善港口勞資關係結構的工作,並表示該協會歡迎政府審視情況,認為這是實現流程現代化的機會。
加拿大獨立企業聯盟(CFIB)及加拿大商會(Canadian Chamber of Commerce)等團體,呼籲聯邦政府採用新工具來解決關鍵供應鏈領域的勞資糾紛,當中CFIB要求將港口指定為關鍵服務。
但有勞工專家指,當勞資談判陷入僵局時,聯邦政府阻止類似罷工發生的選擇可能有限,就像卑詩省港口工潮的情況一樣。
緬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勞工研究系副教授卡姆菲爾德(David Camfield)表示,加國工人的罷工權利已受非常嚴格限制,只有加入工會的工人才有資格在集體協議到期後的特定時間採取罷工行動。他指罷工受人權及自由憲章(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保障,若政府在集體談判期間推動進一步限制罷工行動,可能最終會引發法律挑戰,並在法庭上陷入困境,「我可以理解為甚麼有些商業團體向聯邦政府施壓要求進一步限制,特別是針對某些類型的工人,但這已是一項相當有限的權利。」
他又指加國罷工數量增長速度不及美國等其他國家,與20世紀60至80年代的罷工頻率相比也相形見絀,「與以前相比,罷工對經濟的相對影響實際上非常低,但社會對不便和干擾的容忍度也下降,所以當像這些港口工人行使合法權利時,有些人表現得就像天塌了一樣。」
卑詩大學(UBC)名譽教授湯普森(Mark Thompson)表示,由未參與談判的人對港口罷工作出事後分析,可能會認為各方在事件中都相當無能,勞資關係的結構性變化並沒有保證。
他指碼頭罷工會造成經濟損失,但通常很快就會得到彌補,「有關經濟損失的說法被嚴重誇大,若雙方有更熟練的談判者加上調解員,很可能在沒有政府直接干預的情況下更快結束這次罷工。」
湯普森認為若僱主在談判早期解決工會提出的非工資問題,例如外判及工作保護,罷工或可以避免。
代表約7400名工人的加拿大國際碼頭和倉庫工會(ILWU)於上月1至13日發動罷工,其後工會成員兩度否決臨時協議,最終於上月30日與代表資方的BCMEA再度達成新協議,工會上周五(4日)投票,近75%成員贊成通過新協議。
加拿大勞資關係委員會(CIRB)日前公布為期4年的協議條款,包括到2026年將每小時基本工資提高至57.51元,增加「現代化及機械化退休」的一次性付款,符合條件的退休人員到2026年將可獲得高達96,250元,超越正常養老金待遇,僱主也承諾培訓工人維護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