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三成青少年疫下精神健康轉差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下市民生活模式改變,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昨公布一項研究,發現性別差異、家庭關係和睡眠時間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有明顯影響,其中家庭關係和睦者的精神健康在疫情下得到改善的機率,較家庭關係欠佳者高26個百分點,約三成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較疫情前差。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現時社區外展探訪服務未到位,認為應加強可促進良好家庭關係的政策和社區服務。
家庭和睦者 精神健康改善機率較高
有關研究針對疫情如何影響10至16歲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於2021年至2022年第四波和第五波疫情其間,蒐集6665名10至16歲青少年的生活數據分析,研究年齡、性別、學業滿意程度、學校生活、家庭關係和平均睡眠時間等因素,與青少年出現抑鬱或焦慮等精神健康問題的關係。
結果顯示,近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未受疫情影響,30.8%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較疫情前差,另19.7%的精神健康得到改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者的精神健康,較睡覺7至9小時者容易變差;女性精神健康變差的機率較男性高36個百分點;而家庭和睦者的精神健康得到改善的機率,比家庭不和者高26個百分點。
稱外展探訪未到位 倡加強關愛文化
葉兆輝昨出席全港小學生身心守護隊頒獎典禮,公布有關研究結果。他分析女性精神健康較男性差原因,或是「女性比較多情緒」;而家庭關係既是精神健康保護因素,亦是風險因素。他說,學業成績未如理想和網上授課,或會對青少年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籲家長不要因成績差而訓斥子女;另要留意子女有否過度沉迷於使用社交媒體的問題,多與他們溝通和表達關心。他解釋,疫情下不少青少年沉迷網絡,容易自我封閉,影響精神健康。
對於近日本港發生與精神健康問題有關的不幸事件,葉兆輝稱這反映社區外展探訪服務未到位,並需加強社會的關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