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首份國安戰略 對華定義續看齊歐
伙伴競爭者體制對手 解決全球挑戰不可或缺一員
德國周三(14日)發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綱領,提出解決軍事、經濟、社會風險的辦法,包括結合外交與安全政策,防範德國因地緣政治事件而措手不及,以及主張以平衡態度,面對作為「伙伴、競爭者、體制對手」的中國。報告與歐盟對華取態看齊,指北京當局「使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壓力日增,並且漠視人權」,惟與此同時,德國也坦承中國「依然是伙伴,在解決諸多國際挑戰和危機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員」。北京昨未有回應。
德國過去曾發表關乎安全政策的文件,但從未提出過綜合戰略。總理朔爾茨昨晨由外長、財長等4名主要部長陪同,在柏林召開記者會發表三黨聯合政府這份76頁的綜合國家安全戰略文件。
其中,文件說德國視中國為「伙伴、競爭者、體制對手」。柏林見到中國的「對立(rivalry)與競爭(competition)的因素」近年增加,「使地區穩定與國際安全受到愈來愈大壓力,又不尊重人權,還蓄意施加經濟力量以達政治目的」。此外,中國「試圖以多種方式,重塑現有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愈來愈強勢地確立地區霸主地位,一再抗衡我們的利益和價值」。不過文件同時承認中國依然是應付許多全球挑戰、危機不能或缺的「伙伴」,是許多領域合作「必須抓緊的選擇和機會」。
另外,文件抨擊侵犯鄰國烏克蘭的俄羅斯是「歐盟-大西洋地區最大的和平與安全威脅」,俄國企圖使歐洲民主政制不穩,削弱歐盟、北約組織。德國因俄軍侵烏,由奉行的和平主義政策轉而重視國防軍備。
朔爾茨政府去年決定2024年起,每年軍費比重由現時佔國內生產總值約1.5%增至北約成員國設定的2%。如今在文件中重申此承諾,但表明國防開支水平「將在多年間平均達到GDP的2%」。不過財長表示要有專項資金才能實現這目標,不然需要加稅和削減其他開支。
烏克蘭戰爭與新冠病毒大流行,亦驅使德國決心避免倚重某一方的能源、原材料供應。近幾個月,該國便在推動進口多元,將半導體等關鍵零件生產引進本土。德國且將促進戰略儲備的商品項目,鼓勵企業囤積戰略儲備。政府也將繼續篩選投資方,避免關鍵基建出現依賴,及抗衡敏感技錯誤轉移。
朔爾茨昨點出,德國過去安全文件側重國防,如今因為歐洲安全架構隨俄軍侵烏出現劇變、北溪天然氣管道受破壞,還有假資訊、網絡襲擊、來自中國等強權經濟壓力的「混合威脅」問題,需要側重外交政策。
強調無意與華脫u 盼「去風險化」
被問這份報告傳達給北京什麼樣的信息時,朔爾茨說:「重點是中國在經濟上將繼續成長,以及中國和世界貿易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整合不應受到影響……但與此同時衍生的安全議題,我們必須納入考量。」朔爾茨指出,德國「不想要脫u,我們希望『去風險化』」。
聯合政府於2021年11月已同意制定全面戰略,因內部爭執而拖延至今。
(德國之聲/路透社/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