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中心精神評估最快下月推 料聚焦篩查輕至中度情緒病 社工臨牀心理學家跟進
【明報專訊】醫衛局轄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下稱諮委會)上周五召開會議後,政府提出10項支援措施,包括地區康健中心推出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的先導計劃。本報獲悉,先導計劃最快下月推出,料聚焦篩查識別出輕至中度情緒病病人,包括抑鬱及焦慮症患者,由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跟進和輔導。諮委會委員、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關注,篩查後須確保能支援病人,並建議盡量集中在社區跟進個案,但亦須設機制於必要時將個案轉介醫管局。另一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則認為,目前已有社福機構主導類似篩查,質疑計劃與之重疊,建議康健中心定位為個案分流及跟進。
明報記者 張逸羲
根據政府建議,個別地區康健中心將研究推出先導計劃,為有需要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與社區機構合作跟進,並及早轉介高風險個案。據悉,諮委會上周五會議前已曾提出並討論與康健中心合作的模式,政府正與個別機構商議計劃詳情,目標最快7月推出計劃,預計主要由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負責篩查,集中找出輕至中度情緒病病人並跟進。本報昨查詢計劃詳情及時間表,醫衛局回覆稱仍正在研究,暫未有補充。
培訓具醫學資格「臨牀社工」
林正財支持
行政會議成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林正財表示,目前個別地區康健中心有提供精神健康支援,但無統一規劃,認為推行上述支援計劃是好事,冀在精神健康層面也能「治未病」。他支持有意見提出培訓具精神醫學資格的「臨牀社工」,建議日後可安排在康健中心工作,扮演個案篩查及管理角色。
有倡分類由社工護士醫生跟進
多名諮委會委員關注,先導計劃篩查出不同程度的情緒及精神病病人後,可如何提供跟進和支援。委員之一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認為,社工可跟進輕度個案,惟複雜個案或要由精神科護士進一步評估及分流,評定為中度患者須轉介至家庭醫生,情况嚴重則交由醫管局精神科跟進。
另一委員林翠華稱,篩查焦慮和抑鬱症一向有評估工具及量表,相信康健中心推行不難,更關鍵的是後續跟進工夫。她稱中度至嚴重個案需更多專業人員跟進,甚至精神科醫生介入,但醫管局精神科服務飽和,不宜輕易將個案轉介至公營系統,建議盡量交由私營體系的家庭醫生、護士及心理學家等跟進,惟須確保必要時能轉介至醫管局。她認為計劃最大困難是需由市民自願配合,「本身要有motivation(動力)、求助心態先會去(篩查)」,但大部分潛在病人未必願主動面對面求助,建議額外提供網上評估服務。
委員質疑與社福機構篩查重疊
委員陳友凱則表示,不少社福機構正推行類似篩查,質疑政府推展工作太慢,更會與該些機構角色重疊,未有善用資源。他憂慮單靠量表篩查未必足夠,建議聘請精神科醫生長駐地區康健中心,以提供專業諮詢,並由精神科醫生或護士按經驗和專業判斷分流個案,評估病人情况會否惡化,及早提供適切跟進,以免延誤治療。
陳友凱亦建議,地區康健中心可作為輕度個案跟進中心,安排社工或輔導員等提供標準化輔導,長遠更可將醫管局精神科穩定病人下放至康健中心,減輕公營體系壓力,讓醫管局門診集中跟進中度至嚴重病人。惟他強調,所有建議一律須確保有充足精神科人手才能執行,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提出具體、有時間表的措施增加人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