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行為解構
【明報專訊】答對題目愈多,代表愈傾向花時間思考運算,而非按過往知識、經驗積累的「心理捷徑」作答。
原版測試共3題,從2003年至2005年測試3428名美國大學生,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大學。張博士說:「(結果)不是他(答對問題者)比較叻,而是他較少使用心理捷徑作決定。」參加者平均1.24分,哈佛大學生平均1.43分,即答對1題。他表示,使用心理捷徑有誤差並非壞事,有時我們需要反應快,心理捷徑能讓我們迅速下判斷。
張博士稱,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思想和行為的科學,有不同研究範疇,其中「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能解釋以下迷思:
1. 為什麼要測驗?
學校定期舉行測驗和考試,目的是幫助學生記下知識。記憶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記憶如何運作、改善記憶力等。認知心理學發現記憶是可以訓練的,測驗和考試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溫習也是提升記憶力的方法。根據認知心理學,分階段定期復習課堂內容,比臨急抱佛腳,把所有知識一次過記進腦中,更容易吸收和牢記。溫習期間加入測驗自我抽考,也比純粹重覆鉦蒏蘆G更好。
2. 為什麼學校課程愈來愈多和深奧?
以教育局指引為例,小一至小三數學科未涵蓋代數課程,直到小四至小六階段才加入代數。為何小一至小三毋須學代數?
張博士說,這與「發展心理學」有關,其研究人類心理及腦部發展,包括普遍兒童不同年齡的學習能力。普遍而言,小四生開始有能力學習代數,若能力超出普遍程度,便是神童或資優生。
■知多點
「心理測驗」可靠嗎?
網上流傳不少心理測驗,張博士說:「這些九成九都(與心理學)無關。」至於現時流行的16型人格測試(MBTI),他認為測試把人按性格分類,「過分簡化」。
他稱,心理學研究不適合把性格定型分類,以外向或內向為例,人格測試會「二分法」,把人分為外向或內向,但心理學研究則會按指標研究,即使外向度高分,也有內向的一面,於「內向層面」亦有分數,因而可從指標分數高低更全面了解性格。
■STEAM百科
心理學與科學
張博士說,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也有理論和實驗,亦會透過問卷調查及訪問方式做研究。
■價值觀
掌握處理「失控情緒」
張博士說,心理學家研究情緒,包括「人是先有情緒,還是先分析事情」;還有情緒與腦部的關係,例如「當人恐慌時,腦部哪部分會出現信號」。
他表示,腦部不同部分負責處理不同資訊,負責情緒的部分有很多捷徑,例如眼睛有捷徑連接腦部,使我們看到特定事物時立即作出反應。心理學家研究並了解情緒後,可更易掌握如何處理失控情緒。
找出心情差的原因
學習心理學能控制自己或他人情緒嗎?張博士解釋,心理學未必能直接控制情緒,但至少可知部分情緒反應的成因,例如情緒低落時,明白運動有助調節心情;亦知睡眠不足會令人煩躁,故睡前不玩手機,提升睡眠質素。
除幫助自己,亦可留意身邊人的情緒反應,適時伸出援手。不過,世上沒有完美的情緒應對方法,「某些情G下需要宣洩」,適當地表達感受,較容易從低落的情緒中恢復,例如面對親人離世,若說出對親人的懷念,較能平復心情。
文:方綺婷
圖:李紹昌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學堂 第2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