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物:關於宗教的反思——陳康濤〈傭人〉堛漕熉h矛盾
【明報專訊】宗教信仰為漫長而虛浮的人生提供精神慰藉,為每個在世上迷茫游走的個體提供廣闊厚實的依歸。基督教作為香港六大宗教之一,擁有為數不少的信徒。香港青年詩人陳康濤於2022年底出版詩集《與靈魂有染》(秀威資訊出版),冷峻犀利地觀察人際現實,思考社會規範,全集第一首詩作〈傭人〉,便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基督教家庭堛漪G事。
她是這個早晨堸_得最早的一個
但已經不算早;因為在故鄉
幾乎要完整地目睹黑夜從皮膚上褪去的過程
她手臂的黝黑現已鋪展開來
亮出了跟雞蛋一樣的光澤
而她所服侍的基督教家庭
仍然沉醉在一片鼾聲之中
孩子有時不安地轉身
她把一隻蛋翻面
客廳堜珘奡茠漱@顆洋b
現已長出幾條新鮮的b子
她可以隨機而謹慎地
彷佛挑選一個民族那般
截取其中一條,切碎
放到沸湯中
讓它從濃烈的氣味中解放出來
而現在,這個基督教家庭堛澈臚l
已經被香氣緩緩喚醒
她端坐在椅子上,合十禱告
——這個漸漸無法戒掉的嚴肅習慣
迎來每一個早晨的神聖時刻:
她乾癟的兒子逐一復活
並且從晨光當中惺忪地走向她
歷史上向來不乏對宗教信仰的辯證,早在17世紀,理性主義先驅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便在《神學政治論》一書為形而上的宗教祛魅,揭示了宗教只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其運作與教義反覆強調的和平與幸福其實互為悖謬。陳康濤的〈傭人〉篇幅不長,以緊湊的敘事「突顯了不同族群的社會經濟差異」(彭依仁語)。此外,還向讀者展示了宗教教義在現代資本社會的兩大矛盾。
傳教者被服侍
首先,強調服務他人、平等待人,以「施予比接受更快樂」作為自身標榜的基督徒一般被認為是要無私貢獻、幫助他人。可是詩中的基督教家庭卻僱用了一名女傭,並安然地接受她的服務。當她早早起H為他們準備早餐時,他們「仍然沉醉在一片鼾聲之中」。因此,她翻煎雞蛋的動作、裁切洋b的手勢、她像挑選一個民族般挑選洋b的「隨機」與「謹慎」,甚至最後的「合十禱告」,無不成了一記記深刻的民族寓言,引領讀者反思基督教義加諸耶穌與其信徒身上的各種美德——例如犧牲,例如奉獻,例如無私。從文本可以得知傭人本非基督徒,「合十禱告」是她「漸漸無法戒掉的嚴肅習慣」,大概她在與基督教家庭相處的過程中,被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傳教的基督徒僱用傭人,而被傳教的傭人服侍基督徒,在這個物力人力都可以金錢交換的世代,「服侍」與「服務」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此為詩中第一層矛盾。
奴役與救贖
但是,從宏觀的視角觀事觀物,總是難以避免地忽略許多細節,若從細微之處看,這個看似「服務」與「被服務」二元對立的家庭中,卻也存在熹微的光芒。詩中沒有具體交代女傭的故鄉,但讀者大致可推知她經歷過種族歧視,經歷過殖民,經歷過子女的不幸亡失。因此當她遠離故鄉,來到一座新的城市,在這個中產的基督家庭中成為一名女傭,某種程度上,是將她自水深火熱的處境中解救出來,重新擁有延續生命的可能。於是,她成為了發達城市與第三世界之間一道單薄的對稱軸——軸線的那頭,她日日夜夜無法安睡,皮膚上的黑夜被迫褪去,孩子乾癟而死,她的命運任人隨機挑選;軸線的這頭,她可以不用那麼早起,皮膚亮出了跟雞蛋一樣的光澤,孩子們正在安睡,不時翻身,她還可以挑選用來煮食的洋b。
詩的結尾寫得殘忍,卻也溫暖動人:「她乾癟的兒子逐一復活/並且從晨光當中惺忪地走向她」。愛與信仰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基督教家庭的孩子讓她想起自己的孩子,重新發現愛的可能,他們的信仰讓她也漸漸有了信仰,在飽受劫難後的餘生找到一處踏實的依歸。也就是說,這個看似「奴役」她、要她「服侍」的家庭,在某種意義上,卻拯救了她。這便是這首詩的第二層矛盾。
■作者簡介
嚴瀚欽--文學創作班導師,podcast節目《今晚See詩先》主持人之一。著有詩集《碎與拍打之間》(石磬文化,2022)。
文:嚴瀚欽
圖:andreswd@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