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報告批全球未汲新冠教訓
警告氣候危機下爆多重災難 倡檢討政策增撥款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漸趨緩和,有政府及團體嘗試總結經驗以作後事之師。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周一發表報告,指各國抗疫3年後,對下一場疫症大流行依然「毫無準備」,並且警告下一次公共衛生危機愈益可能跟氣候引發的災難同時出現。報告敦促各國於今年底前更新防備應對計劃,以制定防疫法例、增撥相關經費、訂定國際條約等,防患未然。
IFRC周一發表《2022年世界災難報告》(World Disasters Report 2022)和《人人都重要報告》(Everyone Counts Report)。報告通過面對新冠疫情3年的公共衛生緊急應對得失和挑戰結合數據,指出雖然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甚於史上任何一次地震、旱災或颶風,但是各國對今後可能爆發的新疫情,「全都依然危險地毫無準備」。
該會秘書長喬帕甘(Jagan Chapagain)說:「下一場大流行可能為期不遠。假如新冠病毒的經驗都加快不了我們未雨綢繆的步伐,什麼能夠呢?走過了這慘痛的3年而依然疏於準備,罪無可恕。」
促各國訂定國際衛生新條約
報告指出,本世紀與氣候相關的災難增加,疾病爆發一浪接一浪,新冠只是其一,待出事後才應對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各國應準備應付「多重」而非「單一」災難。報告主張各國應該於年底前檢討立法,確保配合疫症大流行的預防計劃,並在明年或之前修訂和訂定國際衛生新條約,促使地方社區防備措施獲得更多經費和支持。在2025年或之前,各國每年應增撥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作國內衛生經費,全球衛生經費每年應增加最少150億美元。
倡全球每年增150億衛生經費
IFRC指出「建立信任、公平、地方行動網絡」對於日後應對危機至關重要。有關方面要使人民相信安全信息,願遵守公共衛生措施和接受接種疫苗,解決不公平醫療與社會經濟脆弱問題,利用社區開展拯救生命工作,開發廉宜易存儲和管理的應對疫情物資。報告指出,若信任薄弱,公共衛生會變得政治化和個人化,削弱控疫行動。(路透社/法新社/I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