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港人社區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有天和朋友聚會,席間有人提到南沙在建的港式社區。在場有朋友W住在祈福新h,大家便打趣道,你是住在第一代港式社區呀。但W十分嚴肅地說:這說法不對,祈福不是港式社區,是港人社區。
「你看,祈福哪有一點『港味』?全是西式低密度住宅,而且沒地鐵,要是不開車,出大門口都要走很久。」W說,南沙的「港式社區」理念與之完全相反,要搞「小窄密路,行人友善」,盡最大可能接駁公共交通,而祈福直到不久前才通了地鐵。他說,祈福新h建於1990年代,那時到內地住的香港人,根本就不想住什麼「港式」社區,而是嚮往歐美的別墅洋房。遠離市區、交通不便也沒關係,因為可以開車往返,故規劃上也跟了歐美那套以汽車為主導的道路模式。
但時代變遷,年輕一代重視環保,不單以「地鐵+步行」為主要通勤方式,也十分重視生活質素。大灣區不少地方吸引人才,都宣傳自己有「環湖慢跑徑」、「單車綠道」,就是這個原因。而南沙港式社區更稱具有「香港特色」濱水體育空間,「重塑嶺南水鄉風情」。
「『港式』也分很多種,公屋也是港式吧?你也不想去到大灣區還像住在公屋塈r。」W笑說:「港人也不一定都喜歡住港式社區的,你要有本事建成『日式社區』、『英式社區』,說不定也能吸引到香港人住呢?」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