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愈鬆綁愈冷清 商戶生意更遜疫時 政府派消費券振經濟 商家更盼減稅免租
【明報專訊】去年11月30日,疫情肆虐個多月的廣州宣布優化防疫政策,變相解封,政府隨即推出多項刺激經濟措施。不過,隨荌禤a抗疫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社會上確診新冠的市民不斷增加,疊加封控逾月的衝擊,令廣州市面的「煙火氣」未有如想像中快速恢復,甚至有商家覺得比之前更遇冷,亦認為政府的促消費措施有點「口惠而實不至」。有學者認為,現時關鍵是保企業現金流,透過多種方式的金融手段重新激發企業活力。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廣州解封後的一個星期五,上下九步行街途人屈指可數,毛毛細雨令空蕩的路上顯得格外蕭瑟,附近不少商店食肆關門沒營業。有仍開舖的職員說,一部分店舖因為員工確診,也有部分或見生意冷清索性不開門,「這邊主要靠外來客生意,現在大家都不敢出門,過來的人肯定少」。
步行街門可羅雀 餐廳食客少外賣多
海珠區是今輪疫情封得最長時間的地區,位於江南西商圈的一間港式茶餐廳內,午市時段只有兩^客人,老闆娘表示店面冷清得跟封控禁堂食無異,她指指水吧位,「這兩日都沒辦法做茶水,水吧同事『陽了』」,不過外賣生意倒是不俗,沒有食客的^上擺茪@袋一袋外賣,現在問題是缺騎手送外賣。
開放10多天後,廣州市出現奇怪現象,出街人少,點外賣人多,等待送出的外賣則更多。不少市民網上抱怨,叫外賣3小時都沒騎手接單,超市網購等兩天都沒法送到。外賣平台美團解釋,餐飲逐漸復蘇,消費者需求和信心也逐漸增加,令外賣訂單急增。茶餐廳老闆娘卻說,外賣增加是因為一部分人怕感染,不敢出街堂食,另有部分人確診,只能外賣。老闆娘續稱,騎手短缺是因為當中確診者也不少。食肆外賣單雖然增加,但亦有客人因無人送貨而退單,「一來一回,整體生意額其實沒增加多少」。
消費券只適用大商家 小商戶嘆難受惠
市面愈放開,市民愈不敢出門,對超市食肆而言還可以依賴外賣支撐,但對難靠外賣的行業情G變得更困難。「停業一個多星期迎來全市解封,本來覺得影響還不算大」,天河區酒吧街一間雞尾酒吧的負責人歐先生道,「解封後生意比疫情期間更差」,他說天河區於疫情後期才禁娛樂場所營業,停業前酒吧街客流還算可以,他的酒吧每晚至少能半滿。「至少有其他沒被封的客過來」,全市解封後「大家卻更不敢出門,不是怕感染就是被感染」。解封後兩星期,酒吧幾乎每晚零生意,粗略估計解封的12月生意額,要比疫情時的11月差至少三成以上。
就如何重振疫後經濟,廣州市政府採取對外搶訂單,對內促消費的舉措。前者透過包機參展、海外招商等為外貿出口、製造行業增加生意,以及強化招商引資;後者則是於12月再次發起「羊城歡樂購·冬日盛惠」活動,發放總額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政府消費券,同時還聯合各大銀行,向消費者發放百萬元規模的數字人民幣紅包。此外政府亦策劃舉辦各式音樂會、美食活動、購物展等文旅活動,以及鼓勵市內各大商圈推出促銷活動,重啟潮流夜市、文創市集、主題嘉年華等,務求刺激市民消費意欲。
政府推出開分店補助 商戶嘆「自己都沒錢」
此外,市政府12月8日印發《廣州市加快推進商務領域居民生活服務業品質化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針對餐飲、住宿、家政、美髮等受封控影響較嚴重的生活服務行業提供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按企業年營業額增長情G,最高獎勵200萬元、新設或升級門店分店等給予最高100萬元資金補助,又特許餐飲業在非主要行人路兩旁設餐車或快閃攤位臨時擺賣。此外,一些適合的路段允許設置夜間臨時泊位,以及在車位緊張區域的建築物旁行人路上加設車位,方便市民駕車外出消費。
髮型屋店主羅先生對於政府的措施不以為然,其店疫情前剛搬遷,開了一個月不到便要停業,「從11月9日一直至月底」,他表示為節省開支,辭退了一名員工,就算開分店或裝修門店有補助,「自己都沒錢」,他又抱怨業主沒減租,「政府帶頭讓小商戶可以減免租稅,這才叫直接有效」。
酒吧解封初期近乎零生意 除夕稍見起色
歐先生亦表示,就算可以街上擺餐車,「都是成本,又不是穩賺」,政府派發的消費券又只適用於大企業大品牌,小酒吧無法受惠,「更何G大家都不敢消費,你說消費券可以買100減50,但人家現在是連50元都不捨得花」。幸而,隨茪答i疫情第一批確診者康復,聖誕及除夕廣州市面人氣終見起色,一些食肆再現排隊情G,歐先生的酒吧也在12月31日再次全場滿座,「雖然遲了一些,但希望當然是新的一年會愈來愈好」。
專家:應減企業營運成本等方式刺激經濟
廣州去年5月及今年4月左右曾發生較嚴重疫情,市政府兩度宣布減稅、降費、免租,但今次直到截稿仍未有相關行動。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認為,疫後刺激經濟政策的茪O點,應在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保企業現金流,通過包括降低運營成本和補充運營資金等多種方式去激發企業活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吳海峰也表示,抓緊通過一些金融的槓桿措施以及社會力量推動,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會更有效幫助企業。
(廣州疫變?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