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看新症 腫瘤科醫生嘆行政工作纏身 指有人轉投私院不等於失初心
【明報專訊】「我只是想做醫生」,公立醫院腫瘤科專科醫生C說。辛苦多年考取專科後,C認為專科醫生不應花時間在非新症或行政工作,「最重要是看新症」,惟現時經常不是在做專科醫生應做的事,慨嘆缺乏工作滿足感。除了需處理大量文件和開會,C花一半時間跟進已康復至少10年的穩定病人,有病人僅覆診索取冬青膏。
一半時間跟進康復10年舊症
不少人視公院為「藥房ATM」
C又說,不少在私家醫院求醫的病人僅視公院為「藥房ATM」,領取便宜藥物而非診症。另一邊廂,C看到新症病人排期長,有人要等6至7個星期,甚至因為等不及而「衝往」急症室。
C喜歡公院團隊及團結工作的氣氛,至今懷茼磏慦鴗腄A希望幫助病人,但形容近年公院工作disillusioned(理想幻滅),經常不是做專科醫生應做的事,感到灰心,又要用最短時間為最多病人診症,醫患關係與想像中有落差。
政府正研究強制醫護服務公院一定年期,此話一出,C說醫生圈子反彈很大。C說大部分醫科生會考專科,至少在公院工作8至10年,不理解為何須強制。C又不認同醫生轉投私營市場就等於失去初心的說法,指政府應檢討問題所在,「不應當他們是罪人,不要turn patient against us(不要令病人與我們對立)」,雖有醫生是為金錢,但不少醫生只為更好的工作環境及醫患關係而離開公院,「做番醫生應做的事」。
籲勿簡化為缺人問題 倡分流穩定病人
C認為不應只將問題簡化為醫生短缺,「不是單靠填補空缺、輸入醫生,或叫人不好出私家(醫院),就能解決」,應正視公營醫療制度問題;又慨嘆本港基層醫療起步太遲,長遠應將穩定病人分流到基層醫療,同時加強公私營協作,減輕公院負擔。
(公院醫護流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