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自療共癒 重塑我家
香港統計處今年8月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最新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29萬,較去年中下跌12萬,其中移出人數高達11.3萬,為自1997年以來最高。
這些年,無論是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我們都經歷茠懋|運動、疫情和移民潮。香港這個家已經不如既往,縱然沒有天然災害的威脅,美食林立,交通方便等,仍然難阻有條件、有選擇或有年幼子女的家庭離港遠去。而留下的人,正學習如何應對社會、經濟、政治和人口遷移帶來的轉變,面對的壓力也不小。
文:張文茵(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創作是故事的開始,藝術是家庭的滋養。
獲「天梯使團」邀請,我自去年起在東九龍和油尖旺帶領「藝術療我家」8個小組,參加者來自4代不同年齡層的基層市民,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婦女和長者;希望他們在藝術的土壤媯L分彼此,細味親情、孝心、離別、生命的選擇……透過創意藝術,達到自療共癒,重塑我家,發掘更多的可能、更多的真善美。
創作Mini-ME 靜心覺察美好事物
我們從創作「我的出世紙」開始,用顏色、圖像和文字回想自己的出生、身體的特徵、和父母的關係,以及一些童年往事。很多組員對真正的出世紙印象模糊,料不到這創作帶來特別意義,見證生命誕生、新家庭組成,道出香港人的真實故事。
在第2節,我們創作一個小人仔(Mini-ME)代表自己,並隨身攜帶,嘗試從小人仔的角度,靜心覺察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和情景。組員會用手機拍攝,記錄有感覺的一刻,例如家中的陳設、與家人愛去的地方、吃過的美食和疫情下的生活點滴等。每一張照片都喚醒我們,香港這個家總有美好的事物,感恩身邊人的陪伴,世界在變,親情依舊在。
DIY「信用卡」送媽媽「手」上
接茖鴗F第3、4節,先用鉛筆繪出家人手的輪廓,一點一線,沒留意的細節,不為意的感覺,自然呈現。組員為每隻手塗上色彩,一筆觸一連繫,隱約透露自己和家人的關係。4手交疊見家人關係緊密;1隻手承托3名家人的手,展示爸爸為家庭作支撐;3隻手一同向上,代表家中各人有相同的方向;4隻手圍1條魚,回味用番茄蒸魚,每餐一碟魚的漁民習俗。家對於組員來說有其獨特故事,說時輕描淡寫,作品卻盛滿虓R、支持和關懷。每幅「手」的創作都在透露家媯o生過的事和未有說出的心意。
黏土輕,親情重。第4節嘗試用輕黏土為家人製作禮物,重拾親情和愛,療癒歲月的缺失和傷害。組員會把禮物放在家人「手」上。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年紀輕輕、滿有孝心的男孩,他知道媽媽獨力照顧家庭不易,想幫助家人改善生活,於是努力地用輕黏土做許多金幣,可惜時間所限,未能做到足夠數量,於是他向我借來一張信用卡來參考,創作了一張信用卡,希望自己長大後有成就,好好照顧媽媽。他愛他的家,愛上藝術,他看到自己的潛能,便主動提出做義工,協助長者組和兒童組的裝裱工作。從他的眼神,我們看到的是滿滿的誠意和對社會的關懷。
一卷插圖分享待續故事
第5節是用一卷收據紙,參考《清明上河圖》的意念,用插圖分享自己未完待續的故事。數十張長長短短的收據紙,無論是時間倒敘,還是以衣食住行為主題,都一一記載香港人的生活細節,反映小家庭、大社會的交替。
在最後一節,組員學習用縐紋膠紙,保護每一幅創作,作為日後展覽之用。大家都很用心做,珍惜在小組經歷過的歷程,欣賞曾經付出過、嘗試過的痕[。我們分別在九龍東和九龍西舉辦過兩次展覽,最受注目的是將所有小人仔放在一起,圍茪@張放滿美食的大餐桌。最深刻的是一名年長女士,看荍@品時雙眼泛紅,想起已經離開香港的家人,慨嘆眼前的情景已不再。她隨後為家人寫上祝福,以寄掛念之情。
現在仍然記得在場館中央展示的高樓大廈,每一座大廈都有一張故事收據紙圍荂A寓意每一名香港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為香港這個家,我們每一個家庭都在療癒中尋找最合適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