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領袖多缺席 岸田「弔唁外交」受挫
在安倍晉三遇刺逝世約一周,首相岸田文雄即表明要為安倍舉行國葬,但在統一教爭議、安倍政績定位、國葬開支和拍板程序等問題,觸發民意反彈。對岸田來說,推動安倍國葬的最後王牌是「弔唁外交」,有分析指其如意算盤是以此突顯自己是安倍「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倡議的繼承者,但在外國現任執政領袖紛紛缺席下,弔唁外交成效受到不少質疑。
弔唁代表規格「不夠份量」
岸田曾在國會提出為安倍舉行國葬的四大理由:安倍為日本憲政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執政期間發揮卓越領導能力、致力於311大地震災後復興及經濟復蘇、以日美關係為基軸展開獲外國首腦好評的外交。尤其是在最後一點,安倍被視為西方外交跟隨日本轉型為以「印太」概念為基調的推手,部分西方學者甚至稱他為「印太戰略之父」。岸田便在國會表示,應以國葬回應國際社會對安倍的哀悼之意。
不過岸田提倡的「弔唁外交」隨即面對現實挑戰,一方面西方大國未有如日方所願由現任執政領袖赴會,即使是最重要盟友美國,也僅由副總統賀錦麗而非總統拜登帶團,層級不及另外兩名任內去世的前首相大平正芳和小淵惠三的「內閣-自民黨合同葬」——後兩者分別由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和克林頓赴會(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大平和小淵的葬禮分別由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和主管外交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領團出席,級別同樣遠高於安倍國葬的代表、連中共黨員也不是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
原先表態願出席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最終分別以「預定處理國家內政」為由推卻和以應對風災為由臨時取消行程。換言之,七國集團(G7)並無友邦的政府首腦與會,只有G7非正式成員的歐盟由頭號人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參與。
另一方面,安倍國葬就緒之際,恰好遇上英女王國葬(9月19日),赴會外賓的級別份量有差。共同社上周報道,日本政府擔心安倍國葬會相形見拙,岸田正致力取得外交成果,以免作為舉行理由的「弔唁外交」受到質疑。
專家:外交成果強推國葬難成立
儘管安倍生前茪O經營的印太地區仍有多國派出執政領袖出席國葬——美國以外的另外兩個四方安全對話(QUAD)伙伴印度和澳洲皆由總理(莫迪和阿爾巴內塞)赴會,東南亞國家則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柬埔寨首相洪森,但正如共同社前日引述首相官邸人士「苦笑」承認:「(出席名單)往好了說,並無亮色,很難說是豪華陣容。」
以研究國葬聞名的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宮間純一也以大平正芳和小淵惠三合同葬的弔唁團規模為例,質疑「以外交理由強推國葬的理由並不成立」。
岸田在國葬前後的連串外交會晤,能取得多少成果也是疑問。外交官出身的日本智庫和平外交研究所代表美根慶樹向《東京新聞》指出,外交成果重點在於事前準備,稱「沒有經過下級官員準備的元首會面意義不會深遠」。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