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小孩:東漢才女——蔡文姬
【明報專訊】六歲辨弦音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其父蔡邕是文學家、書法家。生於書香世家的文姬從小飽讀詩書,不單擅長詩文,更通曉書法、音樂。在喜愛操琴弄弦的父親薰陶下,文姬對琴瑟獨有青睞。
蔡邕有一張視為珍寶的「焦尾琴」。琴的原料是蔡邕在別人燒飯時,於灶頭碰巧找到的上好桐木,他拾回家後親自製成這音色幽雅的七弦琴,自此愛不釋手,不許他人彈奏。
相傳,文姬一直都是聽父彈琴,不會肆意觸碰;但有次蔡邕因急事而沒來得及收起琴,文姬還是耐不住琴音吸引,擅自彈起來,蔡邕回來見到便斥責她。文姬委屈地掉眼淚,寵愛女兒的蔡邕消氣並哄道,明日起教她彈琴。文姬破涕而笑說好,又撒嬌希望父親再奏一曲。蔡邕自然奉陪,之後便出現「六歲辨弦音」的佳話。文姬在父親精心指導下,成為能言善道、精通音律的才女。
然而,文姬一生荊棘載途,先是丈夫早亡,再遭匈奴左賢王掠走,並生下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得知恩師蔡邕女兒不幸被擄一事,便用金璧贖回文姬。文姬在異國思鄉,但回鄉又要面對骨肉分離,百感交集之下,她寫下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和雖廣兮受之應不容」,表達對自己悲慘人生的感慨。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