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蘇聯拆鐵幕 戈爾巴喬夫遺兩極評價
蘇聯末代領袖逝世 享年91歲
「拆除」東歐鐵幕、推動冷戰結束的蘇聯末代領袖戈爾巴喬夫周二(8月30日)病逝,享年91歲。戈爾巴喬夫1985年就任蘇共總書記後,推動改革開放,領導蘇聯步入民主政治,並觸發東歐變天,同時改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助冷戰和平結束,卻避免不了蘇聯最終於1991年底解體。外界對他評價兩極,西方領袖讚揚他決志改革,以及為歐洲自由作出貢獻,相比之下俄羅斯反應則未見過於正面,有民眾認為他是歷史罪人,要對蘇聯後期的大混亂和「葬送蘇聯」負主要責任。
西方讚推動自由 俄人視歷史罪人
俄羅斯傳媒引述「俄羅斯中央診療醫院」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周二「因嚴重長期病患」逝世,但未有交代詳細死因。戈爾巴喬夫近年健康衰退,經常出入醫院。國際傳媒今年6月報道,當時戈爾巴喬夫因腎病再次被送院。俄羅斯的通訊社昨報道,戈爾巴喬夫的喪禮周六在莫斯科舉行。塔斯社稱,戈爾巴喬夫將葬於莫斯科,在其1999年病逝妻子賴莎(Raisa Gorbachev)的墳旁;「新聖女公墓」是多名蘇聯時期和俄羅斯名人埋葬之地。
農民家庭出生的戈爾巴喬夫從莫斯科國立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任公職,並於1970年出任該地區第一書記,其後一路爬升,終在1985年3月以54歲之齡就任蘇共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戈爾巴喬夫直至掌權時都是一名忠實的共產黨員,但他逐漸發現蘇共官僚主義腐敗,1980年代初訪問英國等西方國家後更發現蘇聯經濟及民眾生活水平大幅落後,促使他推動「經濟改革」(perestroika)和「開放」(glasnost)。然而,他試圖挽救蘇聯經濟的「改革」被指未夠深入透徹,最終導致失敗,民眾飽受高通脹之苦,亦不滿政府禁酒令,不少人對他及其改革並沒好感。
另一方面,為配合經濟改革,戈爾巴喬夫推動政治「開放」,除了開除舊有官僚,1989年3月引入新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自由選舉系統。受其影響,同年6月波蘭的共產黨勢力在選舉中失勢,揭開東歐政局「骨牌式」變天的序幕,柏林圍牆於當年11月倒下,西德和東德在1990年10月正式統一。捷克斯洛伐克亦於1989年11月爆發「天鵝絨革命」,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其後戈爾巴喬夫又改革蘇聯政制,削弱蘇共總書記職位的權力,自己於1990年獲選為蘇聯首任總統。
外交方面,戈爾巴喬夫摒棄被稱為「布里茲湼夫主義」、利用《華沙公約》武力干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劇變的政策。1987年,他與時任美國總統列根簽訂了裁軍的《中程導彈條約》,並於1989年從阿富汗撤軍,緩和冷戰緊張氣氛。以上種種受到西方讚揚,戈爾巴喬夫亦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另一方面他受到蘇聯國內軍工企業等保守勢力不滿批評。蘇聯保守勢力於1991年8月發動的政變雖失敗,但戈爾巴喬夫亦失勢予後來成為俄總統的葉利欽。他於1991年12月25日辭任蘇聯總統,蘇聯最終解體成為俄羅斯聯邦及其他前加盟共和國。
有評論認為戈爾巴喬夫終結了積弊已深的蘇聯體制有功,但至今亦仍有不少俄羅斯人認為戈爾巴喬夫是蘇聯後期大混亂和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指他導致蘇聯及日後俄羅斯的衰落。
普京唁電:對世界歷史影響重大
西方領袖紛對戈爾巴喬夫之死表哀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形容他在「終結冷戰和拆下鐵幕中扮演關鍵角色」,稱其「為歐洲打開自由之路」。美國總統拜登則讚揚戈爾巴喬夫為「罕見的領袖」,不惜冒自身政途風險仍致力推動民主改革。
相反,俄羅斯官方的立場則見微妙。總統普京周三早上在唁電中致以慰問,稱戈爾巴喬夫對世界歷史有着重大影響,並試圖改革前蘇聯。由俄方委任的烏克蘭扎波羅熱州軍政府官員羅戈夫(Vladimir Rogov)稱戈爾巴喬夫「蓄意造成蘇聯解體」,形容他為「叛國者」。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衛報/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