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廣州海心橋入圍「傑出人行橋」獎 橫跨珠江新地標 有望獲國際橋樑界最高榮譽
【明報專訊】去年6月開通、廣州首座橫跨珠江的行人專用天橋海心橋,最近入圍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今年「傑出人行橋」獎項候選名單,有望獲得國際橋樑工程界最高榮譽。作為廣州的新地標,海心橋不單造型獨特、設計巧妙,背後還有不少創新技術。
明報記者 沈燕媚
照明設計獲另一殊榮「亞洲之光」獎
IABSE的全球項目與技術獎是目前國際橋樑工程界公認的最高獎項,專門授予全世界最創新的橋樑和建築結構,2020年港珠澳大橋曾獲IABSE頒發傑出結構獎。今年入圍「傑出人行橋」獎項的海心橋,其對手還包括廈門和美橋、瑞典造船廠人行橋、韓國Y形人行懸索橋、葡萄牙阿魯卡516人行懸索橋、英國埃斯佩蘭斯橋。頒獎禮將於11月17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
此外,近日由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ALD)主辦的亞洲照明設計獎室外類(路橋/公園/廣場)中,海心橋亦脫穎而出,其照明設計獲該類別最高榮譽「亞洲之光」獎。
設計考慮環境 盼「看與被看」兩相宜
海心橋於去年6月26日開通,天橋管理方廣州塔指出,海心橋開通一年,客流量累計已達到340萬人次。每晚6時至8時更是最受遊人歡迎的時段,實時人流量過千;不用15分鐘能走完的橋,很多人「打卡」超過一小時。
作為廣州新地標,海心橋南連廣州塔,北接二沙島,跨度198米、全長488米、寬15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寬度最闊的曲樑斜拱行人橋。海心橋由廣州市政總院寧平華大師橋樑設計團隊與華工建築設計院何鏡堂院士領銜的建築設計團隊聯合設計。從外觀上看,橋上除了拉索,主要線條幾乎沒有直線,在特大橋樑中非常罕見;設計融入粵曲水袖、水上花市、嶺南古琴等具有濃厚嶺南文化代表元素。據何鏡堂當年表示,橋的弧線設計主要考慮是環境,希望海心橋是一個「看與被看」兩相宜的橋。
在燈光設計方面,設計團隊為了保持橋身乾淨,並無在拉鎖和橋拱上安裝燈具,而是在扶手欄上裝照明設置。走在橋上,大部分人視線內都不會看到燈具的發光面。在跨江的主拱上,團隊使用遠投光將拱照亮,將橋拱的弧線展現得淋漓盡致。
遠處眺望海心橋及廣州塔有如「彎弓射箭」,去年5月廣州爆發疫情,海心橋開通正值疫情漸穩,因此被市民戲稱是海心橋將貌似「針筒」的廣州塔「射出去」,為廣州驅疫。
除了外形獨特,海心橋還有不少人性化設計,橋分快走區和慢走區,快走區可以滿足跑步運動的需求,慢走區供遊人漫步觀光,兩條道路互不干擾。此外,為應對廣州炎熱多雨的氣候,橋上設有遮陰雨篷,另外還安裝水霧降溫設施,讓市民夏天在橋上步行時感到清涼。
穗首智慧設計 自動監控人流
開業一年仍要預約 每小時2000人
海心橋從動工到建設完成只花一年時間,亦是廣州首個以智慧橋樑理念設計的行人橋,包括設置視像識別系統,當橋上人流過多,可能出現擁擠等危險情G會及時預警管控。橋下還裝有顯示實時人流、天氣狀G的屏幕。
海心橋開業一年仍然參照旅遊景區模式管理,實施預約制。旅客需在微信小程序「海心橋」上預約,入場時需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每小時上橋名額只有2000人,對非觀光的市民而言並非便利的渡江選擇。
有在附近上班的攝影發燒友表示已去過海心橋好幾次,有時候只是過江,雖然要預約,但覺得是為了疫情防控,可以理解。他又稱,沒有關注橋本身的設計,只是單純覺得該橋是拍珠江夜景和標誌建築的好地方。有番禺專程來打卡的居民稱已是第二次來,「感覺挺美的,弧度挺漂亮」。
除了廣州海心橋,大灣區也有不少著名的「打卡」行人天橋,例如深圳2011年舉辦大運會前建設的形象提升工程之一春花天橋,從空中俯瞰猶如盛開花朵;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的木製拱橋「僑一橋」,將古代拱橋、廊橋與水鄉文化結合,亦獲得多個國際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