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14%養魚戶因北都收地面臨加租縮租期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10月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收回700公頃私人濕地及魚塘,建設3個濕地保育公園等。有團體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養魚戶表示政府事前無諮詢,14%因應政府公布收地意向,反映有塘租上升、租期縮短或停止續租等。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鍾振傑稱,租約受影響的養魚戶全屬「私地或祖堂地」,有養魚戶因租金上升決定停止續租,建議政府充分諮詢,盡快公布收地時間表及具體方案,讓養魚戶可長遠規劃。
香港觀鳥會今年2至3月以電話或面談問卷訪問63名魚塘養魚戶,受訪者平均年齡63歲,大部分是租戶,逾七成養魚30年,涉及約300公頃魚塘,分布米埔、大生圍及甩洲、新田及三寶樹、馬草壟及蠔殼圍、南生圍、豐樂圍、白泥及流浮山。
調查顯示,近半魚戶認為「成本上升」是經營塘魚養殖最大困難,其次為「欠缺整體產業鏈」(46%)及「欠缺整全漁業政策」(39.7%);魚塘屬政府用地佔49%,私地或祖堂地就各佔35%及16%。調查指,逾半養魚戶期望日後魚塘收回後,可向政府租地經營;逾四分一人冀受聘政府或其他團體,繼續從事養殖。
團體憂魚塘荒廢 倡收地增保育元素
鍾振傑稱,養魚日常營運成本包括買魚苗飼料、薪金租金;政府公布收地意向後,個別私人魚塘3公頃年租由4萬元增至7萬。政府用地租金則較平,對養魚戶影響較小。該會副總監胡明川認為,政府有意保育是好事,但須及早交代詳情,包括時間表及收地範圍等,否則魚戶面對地權、租約等不確定因素,難長遠投資規劃;若因此停止續租令魚塘荒廢,將削弱生態價值。胡建議,收地賠償加入保育元素,魚塘若符合不設捕雀器、定期降水供雀鳥覓食等條件可獲額外賠償,以鼓勵地主及魚戶保存魚塘濕地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