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3
    星期五

潮看文史:毁(wai2) 約(joek3)

[2022.05.13] 發表
俄羅斯於2022年2月底揮軍烏克蘭,雙方曾持續和談,俄方一度稱會減少烏首都基輔的軍事行動,惟不久後於烏東大規模交火。俄烏最後一次和談已是3月底,俄總統普京4月中稱與烏和談已進入「死胡同」。圖為烏俄兩國3月初和談情况,烏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左)與俄方代表在談判前握手。(法新社)

【明報專訊】俄羅斯與烏克蘭和談一度取得成果,俄羅斯說要減少基輔的軍事行動,但不久便於烏東大規模交火,和談杳無消息。常說兵不厭詐,就算聲稱重忠信的君子國度,很多歷史時刻還不是由背信推動——縱然過程難看,以結果為目標才是王道。

秦晉之好

常言亂世沒有永遠的朋友,姻親亦不等於親密。結婚可美稱為「秦晉之好」,源於秦穆公娶晉獻公之女,其後獻公之子重耳(晉文公)亦娶秦穆公之女,並在穆公庇蔭下回國登位及稱霸。但這個「好」於文公死後翌年即瓦解:秦滅晉的鄰國滑國,讓晉以「同姓之國被滅」的藉口伏擊秦而不再念擁立之恩,是為殽之戰。錯信親家的秦此役精銳盡失,直至兩百多年後的戰國才再大舉東進,而晉、秦亦由世交變為世仇。

楚河漢界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令項羽走到末路的連串成語,除反映其領導力不濟,也是劉邦狡詐。明明訂下鴻溝和約劃分楚河漢界,不久劉邦就趁項羽退兵之際追殺,終成垓下之圍。如此無恥之策出自謀聖張良,反映戰爭重要的不是仁義而是手段。話說回來,和約源於項羽脅持劉邦之父以挽頹勢(起於劉邦某次戰敗途經家鄉欲接走家人時被發現,棄父逃亡),更不用說他背棄「先入關者王之」——當然劉邦捷足先登自是因其狡略。

匈奴和親

《漢書.匈奴傳》:「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如此蔑視,源於漢初和親下匈奴仍屢屢入寇,武帝反擊才是治本之道——這是史書的標準說法。但既結為兄弟,漢嫁去的卻多是翁主(宗室之女),不知如何數算違約。而「不約誓不攻伐」的理想,前提是中原擁有明顯優勢,則似太小看匈奴,忘記劉邦立約本為解白登之圍。事實上武帝的大勝也不止是人算——漢代正值溫暖期,利於農耕文明。

澶淵之盟

中史教科書常刻畫澶淵之盟打勝仗卻簽和約的屈辱,但若論實際利益,卻是宋的大勝:以歲幣換取弭兵帳面上虧本,實則由於遼渴求宋的風物,宋的貿易利潤是歲幣的數倍,更換來百年和平,免卻沉重軍費,經濟遠勝其他朝代,遼的經濟反而陷入困境。不過不忘國恥的宋,最終撕毁長期和約與金訂立海上之盟,大仇得報,卻很快就迎來亡國之虞,正應了澶淵之盟的誓辭:「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其殛之。」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法新社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8期]

更多教育
時事中文:遺忘的炸彈 潛藏危機
【明報專訊】香港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大量炸彈遺落民間,至今仍未被發現和引爆。由於未引爆的炸彈或仍具殺傷力,如發現懷疑炸彈,應立即報警。 ... 詳情
【明報專訊】時閒 —— 間 告(事) —— 示 (性)名 —— 姓 成(積) —— 績 (反)回 —— 返 (... 詳情
周圍「中」:秀才不出門 能知天下事
【明報專訊】記載老子思想的著名典籍《道德經》提及「不足戶,知天下」,古人相信讀書人具知識、學習道理,後引伸為「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認為... 詳情
語文小錦囊
【明報專訊】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汪曾祺(1920-1997),寫過不少散文,讀過不少書,可是他卻說自己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他有同學因為讀書報告...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