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定格:逍遙之夢
【明報專訊】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對於死亡是「存而不論」的。但是死亡是人類必會面對的課題︰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之恐懼與牽絆、離別之痛苦?莊子面對死亡,竟然能「鼓盆而歌」。我們不禁驚訝——他為何會有這種灑脫和達觀呢?其實,這種歌唱可以說是另一種抒懷的方法,只不過並不是常人以淚洗面而已。又或者,我們不過是蝴蝶的一幀夢?我們的生死只不過是天地萬物無窮變化的環節之一,是一種「物化」。
莊子以「夢蝶」這個寓言來穿越生死之界限。把「我」的情意投射進去,物我皆忘,圓融無礙。莊子和惠子曾經為「人到底能否知道一條魚的快樂」辯論起來。惠子循邏輯、物理來說理︰「人無從得知魚是否快樂。」但是莊子給世界的「觀看方式」開了另一道鎖匙︰美感、感通的方式。「請循其本……我是在這條橋上知道的。」這就是一個美感的經驗。無論身處哪裏、際遇如何,我們都可以有一種「遊」的精神,翱翔萬里,能不受束縛、自由自在。不是一種功利的催迫、沒有要達到一定的目的,用一份欣賞的藝術心情去看這個世界之美。的確,有時當我們沉緬在音樂之中,抑或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或藝術,這時不正是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嗎?我們在人生中都能夠感受到的暢快淋漓、渾然無我。只要放下我執,專注於事物之中,帶着欣賞的心態,便能暢遊夢中,達到「逍遙」。
自從互聯網普及,我們游走網中,樂此不疲。隨意轉變不同的身分,想像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穿梭二元空間、異世界。超越時空限制,這似乎已有「逍遙遊」之興味。然當我們在不同的人生中,參與了不同的變化 ,最終迎接我們的,究竟是相同的命運,還是不同的哀樂?莊子更重視的是如何造「心境」︰時光可變,世情可變,抱着這一份「有情有信可傳」的真心,似乎也可以順應生活的每一個難關。在「天地之大美」之中,何妨也成夢中人。
■作者簡介
梁璇筠
(璇筠老師,作家、詩人、中學教師。香港中文大學語文教育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著有詩集《水中木馬》、《自由之夏》;散文合集《疊印》、《情味?香港》等。)
文、圖:梁璇筠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