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星期四

時事議題:疫下學生健康

[2022.03.31] 發表
香港學童在疫情期間近視「爆發式增長」,衛生署發現中小學生戴眼鏡比率上升,提醒學生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亦應保持30至50厘米距離,並每20至30分鐘稍息,以放鬆眼部肌肉。
有大學舉辦「暑期網上學堂」,提供體育相關的免費課堂,讓學童能在家多做體能運動。(都大提供)
學校可於暑假舉辦中學生抗逆及適應活動,助同學建立自信及學會團隊合作,亦可透過社工個別接觸學生。圖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舉辦中一活動。(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提供)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學生多次經歷停課、網課等改變。疫情不單改變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習慣,這些改變亦與他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

.疫前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測率(圖)

◆視力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於2020年1至8月疫情期間隨訪709名6至8歲兒童,另以1084名在疫情前完成3年隨訪的兒童作對照組,發現香港學童在疫情期間近視「爆發式增長」。團隊估算疫情組的學童近視發病率為30%,比對照組的12%增1.5倍;估計疫情組兒童近視每年加深80度,而對照組僅加深41度。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護士長吳佩霞稱,有6歲女童4個月內由200度近視倍增至400度。

香港明愛社區發展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黃小慧指出,一些基層家庭租住劏房,家中或沒有窗,未能利用自然光保護眼睛;又或因劏房環境狹窄,如受碌架牀、室內掛晾衣物等因素令室內光線不足,學童亦未能使用配合身高的桌椅,確保書寫或使用電子產品的距離;家長及學童欠缺護眼知識,沒有糾正學童在下格牀昏暗環境使用電子產品等,均為疫情下導致劏房戶學童視力極易受損的原因。

改善方法:

1. 日常習慣減眼球負擔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指出,6至8歲為兒童視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建議學童每日到戶外活動兩小時,每周外出14小時,接觸戶外自然光,刺激眼球分泌多巴胺,防止眼球過度延長,有助減慢近視加深速度達三成;即使學童沒時間外出,亦建議學童亦能每學習半小時望向窗外,可接觸自然光及望向遠景,紓緩眼球負擔。任卓昇亦建議學童選用屏幕較大的平板或坐枱電腦,避免字體太小,加重眼球負荷,使用時亦須與屏幕保持30至50厘米距離。

2. 愈早發現愈可能根治

香港兒童視力篩查及教育中心(VSEC)創辦人蕭卓嘉稱,不少學前兒童家長於檢測後才發現子女具視力問題,不少家長誤以為兒童視力問題會於小學階段才出現,因而錯失及早介入治療的良機。VSEC顧問委員、第I部分註冊視光師陳家豪亦表示,政府「學前兒童視力普查」的受查門檻為4歲,作用亦僅限於初步找出視力異常的兒童,他認為愈早發現兒童視力問題愈有可能根治,如6歲以後才治理相對較遲。

◆超重與肥胖

衛生署一項涵蓋近7000名2020年到母嬰健康院檢查的4歲學前兒童、2020年11月至12月出席學生健康服務的近8000名小一至小二學童,以及約5000名中一生的統計,發現學生超重及肥胖比率反彈,與疫情前的2018/19學年比較,小一、二超重及肥胖比率由12.9%升至20.2%,中一則由20.2%增至24.1%。衛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家庭及學生健康)鍾偉雄表示,超重兒童長大後較易患上高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等,冀家長及早關注。

改善方法:

1. 運動

鍾偉雄說兒童及青少年在疫情下較多時間留家,公共運動設施關閉,而港人家中運動空間及類別選擇有限,導致運動量減少,希望家長及學生適應「新模式」,在家多做家務及體能運動,而隨着疫情穩定,亦可到附近公園散步及做運動,並建議中小學生每日做一小時體能活動。

2. 飲食

衛生防護中心健康促進處高級營養師(健康促進)關淑瑩建議,家長可按照食物金字塔的比例為子女準備食物,並避免選用加工醬汁及食品以免攝取過多脂肪及糖鹽。她說,改變飲食習慣需整個家庭一起努力,而非只有子女飲食健康,父母如常吃喝。

3. 政策支援

衛生署2019/20起兩學年於30間中小學校推行「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先導計劃,協助參與學校「度身訂做」健康推廣發展策略,在體能、飲食、精神及社交4方面入手,幫助學童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鍾偉雄表示,署方會先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指標為參加學校及學生評估,檢視學校在保健與健康、學校環境、家校與社區連繫、校風與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強弱,例如有些學校推廣體育做得好但推廣健康飲食稍遜。署方從而根據校情及學生需求決定優先次序,助學校訂立健康推廣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策略。

◆精神健康

教育局披露,在醫管局接受治療並確診的18歲以下精神科患者人數,2019/20年度有40,350名,比2018/19、2017/18年度分別上升6.4%及15%,當中2019/20年度的抑鬱症患者有1070名,比2015/16年度增加逾倍。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稱,疫情改變年輕人生活,除未能回校而缺乏社交生活外,年輕人長時間留家,亦與家人多了摩擦。葵涌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振鵬亦發現疫情下更多學童因學業和人際關係飽受情緒困擾,亦有學生因擔心上學會染疫而焦慮。

改善方法:

1. 學校層面

教育局2021年4月致函中小學校長,期望教師掌握識別及支援有自殺危機學生的基本知識,包括從學生周記、作文的信息中,留意學生是否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中學校長、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說,疫情下無法回校上課,教師、班主任等宜更加主動在網課以外個別關懷學生,「讓他知道他沒有被遺忘。」

2. 家長層面

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經理、註冊社工吳健文指出,普遍家長比較着緊子女課業,將原先是返學的下午「定性」為學習時間,「當子女做學業以外的事,就睇唔過眼」。他說家長期望落差,部分來自覺得要「追落後」,「(子女)原先返全日制,無了半日,不知怎算」。吳稱需先減低家長憂慮,令他們不會把子女逼得太緊,之後可訂立時間表,規劃下午日程時可設定到遊樂場、打機作「獎勵」。「家長也要明白子女比疫情前缺少了大量社交生活,要盡量讓他們減壓娛樂」。

3. 職業治療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曾永康表示,外國以包括社工、職業治療師、護士及心理學家等跨專業團隊來預防及處理學童情緒困擾甚或自殺傾向的問題,當中職業治療師擔當着重要角色,透過引入放鬆的呼吸練習或減壓技巧、設計活動培養學童學習技能以增加自信等。他指出職業治療於精神健康的實證研究及臨牀應用上屢見成效,可擴展到整體學童的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層面。

●模擬試題

(1) 描述「疫前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測率」圖表的數據特徵。

(2) 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所知,就「解決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問題」提出建議,並解釋你的答案。

(3) 「在改善青年健康問題上,學校應擔任最重要的角色。」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看法?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健康意識(health awareness)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

肥胖(obesity)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7期]

更多教育
概念解碼:社交距離措施
【明報專訊】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措施包括禁止市民於公眾地方聚集、關閉部分處所如圖書館、泳池等。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 詳情
爆point大全:串流及直播平台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明報專訊】串流、直播平台愈來愈多樣,如迪士尼旗下影視串流平台Disney+已於2021年11月16日在香港投入服務,預計將於2023年前啟... 詳情
觀點與角度:核能天然氣應納「綠色能源」?
【明報專訊】歐盟委員會建議核電廠如能保證妥善棄置放射性廢料、2045年前申請興建,以及天然氣廠每千瓦時發電碳排放不高於270克二氧化碳、20... 詳情
新聞有常識:夏令時間
【明報專訊】時間可以改慢或改快?美國每年會經歷兩個時間,但將來可能有改變。 ◆新聞節錄 美國參議院投票一致通過《2021年陽光保... 詳情
真假fun一fun:馬來西亞天然色彩糕點
【明報專訊】來自馬來西亞的Miss Alien即使在「美食天堂」香港生活6年,但仍十分想念家鄉的食物,包括各式各樣顏色繽紛的糕點。她說,這些...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