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看通識:外賣平台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加上「宅經濟」的興起,網購成為不少人的消費模式,當中外賣平台亦是常被使用的服務之一,使本港外賣送餐服務競爭激烈。2021年11月,在港運作5年的外賣送餐平台Uber Eats公布,將於同年底(12月31日)終止Uber Eats平台在香港的運作,專注於Uber在香港的出行平台服務。
港人月均外賣消費逾千元
疫情期間,大眾為減少出外用餐,對外賣需求顯著增加。外賣平台戶戶送(Deliveroo)2021年2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1000名香港市民中,78%至少每周訂購外賣一次,當中以16至24歲為主,佔13%;25至34歲的消費者也有8%。金額方面,港人2020年的每月外賣消費平均為1324元,與2019年的1095元相比增加21%。有四分之三受訪者預計日後會較常使用外賣服務;而較年長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亦樂於使用外賣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有85%的45至54歲受訪者表示2020年訂購更多外賣,當中逾四分之三表示喜歡訂購外賣多於自己下廚,比例是各年齡層中最高。
外賣員享受彈性上班時間
一般外賣員以自僱方式服務外賣平台,外賣員可自行決定上班日子和時間。戶戶送於2021年訪問近800名送餐專員,9月公布調查結果,顯示較年輕的一代喜歡與平台經濟合作,而且超過95%受訪者表示享受自主送餐工作帶來的彈性,追求相對自由的工作時間,因此視外賣平台為另一個具吸引力的途徑,以取代傳統的兼職工作。結果顯示工作的未來模式將發生變化,愈來愈多人投入「零工經濟」。
外賣平台擴展至生活百貨
除了外賣送餐服務,有外賣平台嘗試拓展新業務至發展生活百貨為重心。外賣平台foodpanda在2019年底推出的網上超市平台foodpanda mall,與屈臣氏合作引入個人護理等產品,同時與超市商戶及營運商合作,推出新鮮食品類別供用戶選購。集團亦於2020年中開設自家網上超市pandamart,並在各區設配送中心。集團香港董事總經理賴偉昕透露,兩個平台在2021年6月訂單數量較2020年同期升超過3倍;同年更躋身物流業、推出商務送貨平台pandago,以及開拓針對餐廳商戶的供應鏈市場pandamerchant。賴偉昕稱,集團目前以構建專屬於網購的「生態圈」為發展目標。
外賣員勞工權益受關注
外賣員雖然有自由的上班時間,但由於大部分為自僱者,權益不受保障。據警務處統計,2021年1月至6月期間,與外賣速遞相關的電單車及單車意外傷亡人數逾188,其中32人重傷。因跟進工傷、職業病而認識到外賣員群體的外賣員權益關注組成員嘉泳,處理過foodpanda、Deliveroo、Uber Eats三個平台的工傷個案,發現公司均不會主動聯絡外賣員提供協助,外賣員亦沒有工傷病假等受《僱員補償條例》保障的賠償;2021年11月,foodpanda外賣員抗議資方無理削減訂單基本服務費而在一度罷工,外賣員代表與資方談判時提出包括訂立最低服務費等15項訴求,雙方最終達成共識,方案包括在平日加設繁忙時段獎金,但未能調整最低服務費。
◆概念化
宅經濟
「宅」源自日語的「御宅」,近年逐漸演變成形容喜愛居家的人。隨着互聯網發展衍生不同的消費模式,建立人們在家消費的習慣,宅經濟是指因而帶來的商機
生活素質
人們對其生活中各種範疇的滿意程度,藉此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和人民的福祉
勞工權益
勞工權益分為個人權益及集體權益,前者涉及勞工在僱傭合約、薪酬福利、工作條件及養老金等權益;後者指工會的組織權、罷工權及集體談判權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