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定2023年死線 減排甲烷三成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全球氣溫數據發現,相比起1980年代,近10年每年溫度超過50℃的日數增近一倍。有專家認為,酷熱日子倍增與化石燃料有關。路透社周一(13日)報道,美國和歐盟已同意在2030年或之前,將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削減至少三成。
BBC利用歐盟轄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製作的全球氣象數據庫ERA5,分析1980至2020年每天的最高氣溫,並計算每年超過50℃的日子和位置數量,結果發現,自1980年以來,超過50℃的總日數反覆增加,而且在更多地方發生。1980至2009年間,最高氣溫超過50℃的日子平均為每年約14天,但到2010至2019年已增至26天,主要發生在中東和非洲地區,同一時期,氣溫達45℃或以上的日數平均每年多出兩周。
分析亦發現,最近10年最高氣溫較前30年的長期平均值高0.5℃,東歐、非洲南部和巴西上升1℃以上,北極和中東部分地區更上升2℃以上。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副所長奧托(Friederike Otto)指,酷熱日子增加「可100%歸咎於燃燒化石燃料」。高溫對人類和自然帶來致命影響,對建築、道路和電力系統亦是一大問題。
另外,路透社報道,美國和歐盟預料會在周五公布「全球甲烷承諾」,在2030年或之前將人為甲烷排放較2020年水平削減至少30%。
甲烷是繼二氧化碳後最大的氣候變化成因,據報道取得的草案文件,承諾將涵蓋主要甲烷排放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基建出現滲漏狀况等。這承諾正值華府和布魯塞爾爭取在11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前,推動更多主要經濟體採取行動。
(BBC/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