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焚香PM2.5超標5倍 多廟宇地區呼吸病死亡率高
【明報專訊】嶺南大學研究發現,個別廟宇在繁忙時段,室內和室外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最高濃度分別較本港標準高出近5倍和3倍;研究團隊透過數據分析模型推算,發現廟宇較多的地區,相關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較高。研究團隊建議於廟宇內安裝霧化裝置,減少焚香煙霧擴散,以及改用以無毒物料製作的香燭等。
環保署:有制定指引 將跟進調查
環保署表示,廟宇安裝化寶爐或進行焚香活動毋須向該署申請牌照,但署方會就有關廟宇燃燒祭品造成滋擾的投訴跟進調查,以及採取執法行動。該署亦有制定指引,供業界參考,如無可避免要燃燒香燭,應將煙氣排放位置盡量設於遠離易受空氣污染影響的地方,例如民居。另外,本報昨向華人廟宇委員會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研究於去年1月至3月進行,研究團隊於人流較多的5間廟宇內外放置監測儀器,以收集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廟宇於中午前後2至3小時的高峰時段,廟內及正門外的PM 2.5濃度,均超出本港空氣質素指標每立方米75微克及世衛每立方米25微克的標準,其中一間廟宇於廟內的PM2.5濃度最高達每立方米446微克,分別較本港及世衛標準高出約5倍及17倍;另一間廟宇正門外量度到的PM2.5濃度,最高為每立方米299微克,分別較本港及世衛標準高出約3倍及11倍。
另外,研究團隊使用政府過去曾發表的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數據,對比不同區的廟宇數目,結果顯示,地區廟宇數量愈多,該區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也較高。
學者籲規劃指引廟宇勿近民居
領導研究的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表示,廟宇焚香影響本港空氣質素,不過她說大部分廟宇早已存在,周圍環境卻不斷變化,部分住宅更建於廟宇旁邊,建議政府在規劃廟宇附近土地用途時制定指引,避免廟宇太接近住宅;而現時接近民居的廟宇,應減少戶外焚香次數,或只容許於特定日子或時間焚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