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試八達通派食物券 冀免標籤護受助人尊嚴
【明報專訊】有提供食物援助服務的機構表示,疫情下今年上半年接獲短期失業者求助按年增逾1.5倍。以往多以派發食物券、超市購物券等形式援助失業者,受助人使用時每每感受歧視壓力;有受助長者稱,曾到餐廳使用食物券時遭職員指罵用「折墮錢」而難過。該機構近月推電子化方式派發食物援助津貼的試驗計劃,冀關顧受助人尊嚴,更方便使用亦更多食物選擇。
上半年失業求助增倍半 試驗計劃160人受惠
聖雅各福群會今年6月在元朗區推行「FOOD-TO-GIVE」試驗計劃,160名受助人中九成人開工不足,一成人失業;受助者以八達通接收每星期400元、連續8周的津貼,然後到合作餐廳包括連鎖快餐店大家樂、大快活等購買飯餐,其間毋須表明受助人身分。首星期預付400元,其後每星期可在手機或到八達通服務站領取實報實銷、上限400元的津貼。受助人須為非綜援人士,過去3個月家庭總收入低於家庭入息中位數75%,及今年6至8月沒接受任何政府食物援助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表示,今年上半年短期失業人士求助申請為5674宗,較去年同期的2251宗增152%;而該會累積是次計劃的經驗後,冀把援助模式擴展不同地區,支援種類亦更有彈性,如由快餐店延伸至零售店。
此外,該會向113名參與試驗計劃受助人做問卷調查,曾申請食物援助的受訪者中,一半認為以往領取食物的方式或地點不方便,四成認為食物種類較少,接近四成覺得別人看不起他們。調查又稱,逾八成受助人認為使用電子方式領取援助方便快捷,七成認為選擇多元化、可按自己喜好購買食物,六成感個人尊嚴被保障。
陳婆婆:以往用食物券遭辱罵 今可帶孫兒吃扒餐
受助人陳婆婆稱,曾在餐廳使用食物券時遭職員罵她用「折墮錢」而難過,她說,以往到機構領取食物援助物資,需帶同兩名孫兒及轉兩程車。她平日只吃豆腐滾湯、豆卜釀魚肉等節省生活費,每月可買一次豬骨煲湯。自參與試驗計劃後,她會與孫兒在快餐店挑選扒餐,讓孫兒在成長階段多吃肉類,補充足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