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龍盼港2049告別劏房 何建宗:中央鞭策政府 社協:癥結建公屋太慢
【明報專訊】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昨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上,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目標(即2049年建國100周年)提出對香港的4個期盼,其一重點提及「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及籠屋」。翻查資料,全港居於環境欠佳單位住戶數目持續上升,去年達12.2萬戶,佔全港住戶4.58%(見表)。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認為,問題癥結是公屋供應不足,現時港府建屋速度太慢,按目前進度預計約20年才能安置全港逾10萬劏房戶,促港府加快興建公屋及為相關住戶制訂安置政策。
提「第二個百年目標」對港4期盼
冀民主進步教育良好 成新東方明珠
夏寶龍昨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時,對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光明景象有4個期盼,首個盼望是香港經濟更繁榮,「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及籠屋」,年輕人亦可告別「住房難」。
夏寶龍提出的其他盼望,包括香港民主制度有更大進步,法治更完備,學生接受良好教育,青年有廣闊的就業創業舞台,長者都能頤養天年;「一國兩制」實踐成果更豐碩,實現「愛國者治港」,愛國愛港成主流價值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獨特優勢;香港成為全世界的新東方明珠。
與會者之一、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何建宗表示,首次有中央領導人針對指出香港房屋問題包括劏房及籠屋,有別以往籠統談及住屋問題,反映中央認為香港處理房屋問題「不夠好」,希望藉此批評及鞭策港府盡快改善問題。何認為,夏寶龍這次講話將房屋問題扣連「一國兩制」及中國全面發展,可見「層次上升」。
22萬人居劏房 施麗珊:現進度全上樓需20年
根據今年3月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本港現時約10萬間住用樓宇劏房,逾22.6萬人居住,另有近7000間工商大廈劏房。而據《長遠房屋策略》2018至2020年周年進度報告,居住環境欠佳住戶數目不斷上升,去年升至12.2萬戶,佔全港住戶比例4.58%。
跟進不適切居所多年的施麗珊表示,香港最大問題是公屋供應量不足,導致租金昂貴,窮人住屋「愈搬愈細」;另一批市民是收入剛超過公屋入息上限,但本港樓價太貴,難以置業,只可租住劏房。她認為現時每年只有約1萬伙公屋建成,加上公屋編配亦要兼顧擠迫戶及遷拆戶需要,以此進度計算可能要20年才能安置現時10多萬劏房戶,情况並不理想。
促加快覓地建屋 訂安置政策
施說,告別劏房及籠屋並非不可能,但港府要「扚起心肝」,加快覓地建公屋及簡化程序,亦要配合居屋政策,令不同階層上樓或上車,當房屋供應充足,私樓租金亦下調。她建議為不適切居所住戶制訂安置政策,配合凍結人口調查及登記,決定各住戶安置資格,聚焦協助不適切居所住戶入住公屋,才能有效減少劏房及籠屋數目。
鄭泳舜:劏房租管僅紓緩 石禮謙促多收地
立法會過渡性房屋及劏房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鄭泳舜表示,夏寶龍提出告別劏房,但具體工作交港府執行,對港府而言是壓力及推動力。他認為近年不適切居所數目持續增加,當局推出劏房租管及過渡房屋僅起紓緩作用,中長期應設法增加公屋供應,並切實執行。
地產及建造界立法會議員石禮謙回應稱,劏房及籠屋在本港存在已久,理應告別,不明現代社會為何仍能容忍1950年代應清拆的不適切居所。他說劏房租管是第一步,港府未來應多收地建公屋,對輪候公屋家庭有所交代,他很高興聽到夏寶龍提醒港府盡快解決問題。
本報昨日向房屋署查詢,至截稿前未有回應。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