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任內升幅顯著 政府經常開支3年增1/3 學者:超經濟增長 未見擴收入計劃
【明報專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周三(24日)出爐,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已預告今年度赤字約3000億元。政府財政見紅,除了因為疫情,更與政府近年的經常開支和公務員人手大增有關,林鄭月娥上任特首3年多,任內政府經常開支增幅尤其顯著,2020/21年度經常開支預算近5000億元,較其上任前(2017/18年度)增加逾三分之一,當中仍未計算去年初公布涉每年100億元經常開支的民生新措施;公務員人手亦大增11%(見另稿)。有經濟學者指近年政府經常開支增幅都超出經濟增長,卻不見政府增加收入的計劃,亦有經濟學者形容政府近年「亂使錢」。
明報記者 馮樂琳
陳茂波早前表明公務員人手要維持「零增長」,部門開支亦要控制,但未明言會削減開支及減人手。他去年底在網誌中提及,在經濟下行之際談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本質上有一定的矛盾與難度」,不符合他的逆周期財政政策理念。
本年度開支預算5000億
未計十大民生新措施百億
翻查過去財政預算案,近3年林太任特首後經常開支增長顯著,單是她於2017年7月上任後,首年經常開支已突破4000億元(2018/19年度),較其上任前增加400億元,增幅逾一成,其後兩年增幅亦分別有9%至11%。林太上任後大幅增加開支,其中去年初公布的十大民生新措施,包括擴大2元乘車優惠計劃等,已涉每年額外經常開支100億元。
浸大經濟學系講師黃健明年前曾撰文指出本港公共開支增長高於經濟增長的隱憂。他向本報表示,過去數年經常開支增長加快,已超過經濟增長水平,甚至佔本港生產總值(GDP)逾20%,「平均計算,過去20年從未試過」。他說近年財政儲備有「太多錢」,財政問題被隱藏起來,但疫情帶來經濟下行,當經常開支增長持續高於經常收入,財政穩健問題便浮現,「(經常開支增加)不一定不好,但最重要是計劃,包括如何增加開支,但現在見不到(政府的計劃 )」。
學者倡政府規劃儲備用途
黃健明補充,本港去年有1萬多億元財政儲備,但政府從未公開儲備的未來用途,例如撥備給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的比例、用作應對未來經濟周期的比例等,「經濟是有周期,不是規劃不到的」。他又以個人理財比喻,「不可以多了儲蓄,便決定每日食飯貴些」。
另一學者批2元乘車降門檻
「錢直接給老人家更好」
香港在回歸初期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及SARS疫症,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推出多項減省人手和開支措施,例如推出「肥雞餐」讓公務員提早退休;拆售房委會部分零售物業及停車場,成立領匯基金(現稱領展)上市;部門要削減開支等。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指出,當年的措施為政府內部帶來「痛苦」,雖然現時政府有空間「減磅」,亦有資產可出售,但他對現屆政府會否重施故技成疑。他說,香港近年因「太有錢」而「亂使錢」,例如地區工程費過高等。他強調有助增加房屋供應的基建應多做,經常開支方面,舉例長者2元乘車優惠的門檻由65歲降至60歲,其經常開支將不斷增加,「錢不應這樣花,直接給老人家更好」。
徐家健說,本港雖有財赤及財政儲備減少,但有很多基金的資金可動用,舉例國泰航空財困時,政府曾動用未來基金。他又說,本港收入主要靠賣地、利得稅,但土地儲備下降,面對不斷增加的經常開支,政府需思考收入組成改變的長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