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制裁美方另外18人是誰?
上周拜登宣誓就任之際,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名美國人實施制裁,禁止他們及其家人入境內地和香港、澳門,其關聯企業、機構也被限制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不過,外交部只公布了受制裁的10個人名,對其他未公布姓名的受制裁者,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的回答是,「至於哪些人做了壞事,他們自己心裏是十分清楚的」。除非中方打算私下通知另外18名受制裁者,否則,制裁對方卻不讓其本人知道,確是一件怪異的事。
公布姓名的制裁對象,都是特朗普政府的高官或前高官,包括國務卿蓬佩奧、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總統國安顧問奧布萊恩、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副國安顧問博明、衛生部長阿扎、副國務卿克拉奇、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以及前國安顧問博爾頓、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從這份名單可見,他們全係剛剛卸任或已卸任多年的「舊電芯」,因此有人猜測,沒有公布姓名的人,可能仍然在任,中方為免對中美關係衝擊過大,故對他們引而不發。
若說「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美國國會中近年可謂大有人在,包括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奧、克魯茲,共和黨籍眾議員史密斯等,不過,後3人早在去年7月就與國務院國際宗教自由大使布朗巴克一道,已被中方宣布制裁了。其他在台灣、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華口出惡言的國會議員,18個名額擴大10倍恐怕也不夠。
另有揣測認為,未點名的另外18個名額可能是虛位以待,暫未有確實的制裁對象,待觀察美國政商界在未來對華關係中的表現,再決定是否請君入甕。由於中國是從去年才開始學美國搞制裁個人的,在法律和實踐中都缺乏經驗,而且對美國複雜的國內政治缺乏了解,生怕誤中副車,鬧出笑話。
至於為什麼是28這個數字,可能是對美方制裁全國人大常委會14名副委員長的報復,要美方「加倍償還」的意思。
內地傳媒較早前列舉被制裁10人可能的實質利益受損,包括奧布萊恩曾任執行合伙人的Arent Fox LLP律師樓,在中國有業務;蓬佩奧夫婦曾與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關係密切,而該公司佔有中國一半的瀝青市場;阿扎曾擔任大型藥企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美國總裁,而禮來藥品在華擁有龐大市場;克拉奇曾是通用汽車(GM)最年輕的副總裁,GM的最大市場也在中國;至於克拉夫特,據說其丈夫在成都、武漢和鄭州,均設有貿易公司。 但對內地網民來說,這份制裁名單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特朗普,被抨擊為「只反貪官,不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