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中」:學習梅花的堅韌
【明報專訊】經過封面的小遊戲,同學認識了至少五種花的花語。有人認為,花好像跟男生扯不上邊,只有女生才會喜歡花,花也漸漸成為了女性的象徵。其實,愛花無分性別,花的象徵亦然,有如梅、蘭、菊、竹合稱為「四君子」,我們亦常常在古文中看到男性詩人以花比喻自己。今期主角——梅花有堅韌不拔的意義,以下,讓我們看看相關的典故,學習梅花隱含的美德。
■不怕凍的梅花
長輩常談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當中「寒徹骨」意指刺進骨頭的寒氣,冰冷無比,而「撲鼻香」則是梅花撲鼻而來的清幽香氣。全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倘若沒有經歷過寒透入骨的風霜,又怎能聞到那撲鼻而來的梅花香氣呢?
這詩句出自唐代黃櫱禪師的《上堂開示頌》。作為僧人,他藉着這首詩道出對待一切困難時應該採取堅忍的態度,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大地回春,春暖花開,春天暖和的氣候適合百花生長,遍地開滿漂亮的花。梅花與眾不同,偏偏在寒冬中綻放。古語有云「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耐寒,不懼風霜,在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努力盛開,這亦是梅花之所以幽香,成為「花中君子」的原因。
■百煉成鋼真功夫
從梅花身上,我們學習到要刻苦耐勞,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事,才能成人所不能成的事,這有如鑄刀劍的過程。在古代,戰爭頻生,當你的劍比敵人鋒利、堅硬,你就能過關斬將。而要鑄造鋒利的刀劍,需要經過重重磨練。打鐵是一種工藝,鑄造不同鐵器,看似簡單,卻不易學:鐵匠需先把鐵料放在大火爐中燒紅,再移到大鐵墩上,手握大錘鍛打,把鐵料打成想要的形狀。鐵經過反覆錘煉,才能成為堅韌的鋼,日後刀劍才能斬銅截鐵。「寶劍鋒從磨礪出」,刀劍且要經磨刀石的研磨,劍刃才能變得銳利,就好像煮食用的菜刀用久了,需要用磨刀石重新打磨,不然可能鈍得連豆腐也切不開了。
■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爭相遊歷各國,向君主發表治國之道,希望獲得重用。蘇秦曾到秦國游說秦王,可惜失敗,回到家時妻子、嫂子和父母都冷眼相待,被視如「透明人」。但是蘇秦沒有灰心喪志,反而更努力進修學問。他半夜擺開數十個書箱,埋頭誦讀,反覆研究。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鐵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一年後,他成功游說趙王,最終位極人臣,出人頭地。
蘇秦失敗之後,決意發憤苦讀,克服家人的冷漠對待、窮困,最後成功取得極大成就,人生可算是先苦後甜。試設想若果蘇秦選擇自暴自棄,結局會是如何?蘇秦的勵志故事教曉我們若要成功,必須刻苦堅毅地不斷提升自己。
■做一做
登高
同學已看過以上3個例子,抵受過嚴寒的天氣才能聞得到梅花的香氣;經過火燒鐵錘的考驗,提煉出鋒利的劍;失敗後要更努力才有機會成功,都比喻「不管做什麼事情請不要着急,只要克服過艱難的磨練,必有雲開見天日的那一天」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農夫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辛勤地耕種才能有豐碩的收穫。又例如登高,同學嘗試闡述登高如何表達出這個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去處
梅窩
梅窩位於大嶼山,地名有「梅」字,莫非與梅花有關?又莫非在梅窩居住的人有如梅花堅韌的性格?
梅窩的地形像梅花,區內的白銀鄉、梅窩舊村、大地塘、鹿地塘和涌口,形狀像梅花的五瓣,中部的蝴蝶山則構成窩形,因而稱為「梅窩」。(圖a)
梅窩的地名出處有另一說法指,當地村民善於種植梅花,猶如「梅花的窩源」。由於十九世紀後期,銀礦洞曾出產銀,故又名「銀礦灣」。梅窩充滿簡樸的大自然景色,是假日郊遊、露營、宿營的熱門地點。
■語文小錦囊
孟子
簡介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被尊稱為「亞聖」。他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在於,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四端)是人出生就有的。(圖b)
節錄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節錄自《孟子?告子下》
語譯
舜本來在田間耕田,後來被堯重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曾以販賣魚、鹽為生,後來被舉薦成為朝廷大臣;管夷吾本是囚犯,獲釋後被任命為宰相;孫叔敖隱居濱海被舉用;百里奚從市集中被秦穆公發現並重用。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使他的筋骨勞累、忍飢挨餓、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一來才能堅定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學一學
開門見山法
上文開首舉出舜、傅說、膠鬲等人作為例子,他們本為無名之輩,甚至做着辛酸的工作,但都能名留青史。孟子藉此點出憂患往往是上天所給的磨練。這一期,我們來學習「開門見山法」,即在文章一開首就切入主題,直接點明題旨,是議論文中最直接、簡單的一種方法,讓讀者一眼就能知道文章的立場、主旨,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