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成澳外匯支柱 利益凌駕文化保育
礦業是澳洲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2019財政年度就多達2780億澳元。但採礦屢引發破壞原住民歷史遺蹟的爭議,有專家估計政府迄今批出的採礦許可,將令西澳洲過百個原住民遺蹟受損。儘管當局擬推出新的保育法案,但有原住民組織稱對此不抱厚望。
專家:已批許可將損逾百遺蹟
自1880年代淘金者踏足澳洲以來,澳洲原住民飽受西方剝削,其土地被殖民者當作「無主地」佔用,直至1990年代初,澳洲高等法院首次承認原住民早於殖民者佔領澳洲土地後,才令原住民可取回土地擁有權及索償。
迄今原住民以傳統擁有權等方式佔有澳洲近半土地,但現有法律下,只具有土地傳統擁有權的原住民無權反對當局批准在原住民遺址開礦的決定。西澳洲省政府過去10年內已批准在463個原住民遺址採礦,當中包括源自1.8萬年前冰河時代末期的原住民洞穴。今年6月,全球最大礦企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便獲准拆除皮爾巴拉(Pilbara)中部最少40個原住民重要遺址,以擴展鐵礦業務,招來輿論炮轟。
當局早前公布《原住民文化遺產法案2020》草案,旨在平衡土地使用者與傳統擁有者利益,加強保育管理原住民遺產。原住民組織SWALSC行政總監納奴普(Wayne Nannup)質疑,新法案與現有《原住民遺產法》同樣賦與政府批准摧毀原住民遺址的極大權力,說明這是業界與政府合作開發土地、無視原住民意願的行動。另一原住民組織代表貝萬(Tony Bevan)承認,礦業對原住民社群及國家均帶來豐厚收益,但問題在於當局審批過程缺乏公平合理,將礦業利益置於原住民文化保育之上。澳洲人類學家蘭頓(Marcia Langton)指,持有開礦許可礦業公司仍可能趁公眾關注冷卻,便破壞原住民遺址,當局應重新審視有關許可,並予原住民上訴權利。 (衛報/日本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