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疫情涉5源頭 醫生:盡量驗入院者
【明報專訊】第三波疫情持續入侵醫院,有伊利沙伯醫院醫生形容該院「被疫區包圍」。連同昨公布的一名女患者,伊院本月至少有11名患者於住院或個案追蹤期間被驗出陽性,涉5個來自社區的不明源頭,當中A6普通內科病房爆發群組累計7人染疫。伊院醫生稱,現會為入院者「盡做」測試以找出隱形患者,「為減少院內傳播,幾辛苦都會做」;惟醫管局稱若每名患者不論風險高低、有否病徵都檢測,會拖垮醫院化驗室。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昨形容,社區很多病人「圍着醫院」,需集中資源檢測有病徵及高風險者。一名71歲婦7月29日因頭暈入伊院E7普通內科病房,何稱患者當時沒發燒及病徵,至翌日不適,轉送監察病房檢測後呈陽性,同病格10人要檢疫。
昨增一宗 「被疫區包圍」
連同上述71歲婦,伊院本月至少有11名患者於住院或個案追蹤期間被驗出陽性,涉5宗源頭不明,其中一宗衍生A6病房爆發、共7人確診。有醫生稱,昨新增的婦人入院時電解質失衡,並非居於慈雲山、黃大仙,至醫生巡房時「sense到似似地」,為病人檢測後證實染疫。他續說,現實上伊院「被疫區包圍」,為保障病人及職員安全,即使目前每日逾千個測試已「做盡」,醫護仍會為入院者「(測試)做得幾多得幾多」。
何婉霞表示,醫院化驗室幾近飽和,每日檢測最高達6000個樣本,若全部患者都驗,有可能阻延其他病人檢測,甚至拖垮化驗室服務。她稱目前不可能要病人等有檢測結果才入院,醫管局亦加強監測,根據風險及病徵測試。
醫局:全做檢測會拖垮化驗室
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即使目前預約入院服務減半,但個案宗數非常多,若要為全部患者入院前檢測,將拖慢高風險懷疑個案檢測,影響病牀流轉,「會拖垮整個隔離設施」。陸認為,如有志願機構願助醫管局幫病人入院前檢測「絕對有用」,能減隱形病人流入病房,但如醫管局用自己資源做則會影響最緊急服務,成效不彰。
此外,東區醫院一名腫瘤科外展護士於7月13及20日上門為病人提供紓緩治療,其後患者的丈夫和家傭確診,護士因病人當時沒戴口罩須檢疫,初步測試呈陰性。屯門醫院一名有長期病81歲男患者初步確診,他於24、27及30日曾到急症室,院方正追蹤密切接觸者。瑪嘉烈醫院4名支援職系員工早前確診,再多一名員工須檢疫。
有工會要求醫管局定期向清潔工提供檢測,有醫生認為難定期驗,指工作時穿著合適裝備、減少與員工聚餐等較有效。醫管局回應,若醫護對自身情况有懷疑,可到職員診所要求檢驗。
(疫情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