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拆解:各國應先預防傳染病?
【明報專訊】新聞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死於傳染病。2016年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全球約300萬人死亡,是最致命的傳染病;2017年則有約160萬人死於結核病。世衛估計,2017年有100萬名兒童染上結核病,當中23萬人因此死亡。雖然於2000至2017年間,透過診斷和治療,估計有5400萬人免於因結核病而死亡,但新病例數量每年僅下降2%。
另一方面,世衛於2018年6月指出,非傳染性疾病每年導致410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個案71%;每年有1500萬名30至69歲的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85%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個案最多,每年造成1790萬人死亡,其次是癌症(900萬人)、呼吸系統疾病(390萬人)及糖尿病(160萬人)。在所有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病例中,這4類疾病佔80%。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題目
(卷二 延伸回應題)
「相較非傳染病,各國應更盡力預防及治理傳染病。」你有多大程度同意以上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10分)
◆拆題
‧同學宜首先注意題目相關的單元。這題與「全球化」和「公共衛生」相關,例如健康生活習慣、政府政策等
‧其次要注意題目的要求,清晰表達同意各國應更盡力預防及治理「非傳染病」或「傳染病」的立場,答題時不要混淆表達支持或反對的字眼
‧最後,雖然題目要求參考資料答題,但不等於同學不能使用額外的例子,只是不要喧賓奪主便可以
■知識增益
資源不均與污名礙愛滋防治
愛滋病仍困擾全球之際,美國近年抗疫數字見成效,總統特朗普更豪言要透過增加預防與治療藥物的撥款,令美國的愛滋病疫情在10年內消除。惟專家警告少數族裔的感染數字因抗疫資源分佈不均與污名而居高不下,憂愛滋成隱形流行病。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2019年公布,美國的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由2008年的4.57萬下降至2014年的3.76萬,不過拉美裔患者的確診數字卻不跌反升,其中拉美裔男性(包括不同性取向者)增幅達20%。
憂愛滋成隱形流行病
紐約大學拉美青少年及家庭健康中心負責人羅莫斯(Vincent Guilamo-Romos)指出,愛滋病對拉美裔等族群的衝擊往往較嚴重,政府介入措施亦較少觸及他們,例如預防感染藥物(PrEP) 服用者73%為白人,但只有13%為拉美裔,形容情况有如「隱形流行病」。
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NIAID) 總監福西(Anthony Fauci)指出,加強檢測感染高危族群及提供藥物等預防措施,有助減輕感染風險達95%,而研究顯示要提高有關措施的觸及率,並令接受服務者不會因接受醫療服務感到被視為罪人,稱「污名是公共衛生的敵人」。
■學生試答:.運用資料.額外例子.扣題作答.推論解說
.學生答題∕.教師評語∕(見表)
總評:
整體上同學能扣題作答,亦全面地使用資料內容,並加以恰當解釋,例如運用不同數據,以展示兩邊立場各自的論據,顯示同學有駕馭資料的能力。同學有嘗試每段比較「非傳染病」與「傳染病」的情况,並嘗試提出一些評量準則,做法可取。另外,同學能運用額外的例子作答,加強說服力。不過,後段的解釋較為勉強,例如美國的癡肥例子不一定成立,成為答題的瑕疵
成績:7/10
文: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教師 劉錦輝
[通通識 第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