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經專家試做複檢 教局促交代審題者
【明報專訊】文憑試歷史科試題爭議,教育局稱會檢討現行機制。據考評局資料,針對甲類科目,試卷出爐前,經最少5人「審題委員會」擬定試卷,再經兩名科目專家試做,另有人校對、再檢視等,有關人士任命及工作屬機密(見下圖)。至於疑網上言論不當的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有否參與今次擬題,教育局長楊潤雄昨稱,當局無參與試卷審題實際運作,「哪些人出題目?哪些人審,一直由考評局內部執行,考評局需要出來向公眾解釋番整個制度」。
題目須專家一致接受始定稿 身分保密
考評局稱,歷史科設「審題委員會」擬定試題及評卷指引,委員背景有大學教授、校長、課程及學科專家等,他們經詳細討論,成員一致接受後才正式定稿。考評局未有透露「審題委員會」名單,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質素保證框架》,「審題委員會」一般設5個職位:一名試卷主席、兩名審題員、一名擬題員,以及考評局負責該科的科目經理。因應卷別長度,可由數人分擔職位。
有傳媒報道,楊穎宇曾在社交媒體轉載內地有人穿日本軍服迎親被捕新聞,於帖文稱「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忘本呀!」至於楊有否參與今年出題,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稱,考評局有擬題及審題機制,經多月完成出卷,有其嚴謹性,亦有不同學者參與,但個別學科試卷擬定過程及細節、成員組成,教育局無參與,因屬高度機密,「當中細節、參與者,相信要交由考評局交代」。
楊穎宇為「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歷史委員會」當然委員,委員會主席劉智鵬稱,委員會負責跟進考試後、批改的檢討工作,提出修訂評核設計的建議,不觸及擬題。劉智鵬說自己沒參與今年擬題工作,亦不知其他成員有否參與,因擬題、審題人員名單要保密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