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疫情肆虐 蜜蜂「無工開」
【明報專訊】■新聞事件
封城阻蜂農授粉路 恐成糧產隱憂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全球出產的農作物中,近75%依賴授粉動物為植物傳播花粉才可持續生產,亦有助維持農作物多元,其中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動物之一。國際養蜂業聯會(Apimondia)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食物需靠蜜蜂授粉生產,美國農業部更估計,單在美國,蜜蜂授粉生產的作物如莓果、瓜類、西蘭花和杏仁等,總值可高達150億美元(約1170億港元)。
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妨礙蜜蜂授粉,各地因封城令蜂農難以出行,且因物流及人力受阻等原因,令北美地區缺乏進口蜜蜂與養蜂工人,影響蜜蜂按期授粉,恐令農作物收成打折扣。擁有7.5萬個蜂巢的美國蜂農兼美國蜜糖生產商協會主席埃迪(Kelvin Adee)向《金融時報》稱,蜂農一般會以貨車運載蜜蜂在不同的農業區之間出行,以便採集到更多花蜜,亦會受僱助農民為農作物授粉。這些工作大部分原本由來自拉美的工人協助實行,但如今受疫情所限,工人難以取得簽證入境,令業界人手短缺。又因封城關係,團隊每次移動到不同的地區,便須按部分州份規定而自我隔離,令授粉進度大幅落後。
國際養蜂業聯會科學委員會主席加西亞(Norberto Garcia)指出,美國及加拿大等地因本土蜜蜂數量不足,每年均需從澳洲、新西蘭、墨西哥、智利等地進口大量蜜蜂授粉,惟疫情令許多航班取消,機場亦關閉,令部分蜂農無法購買蜜蜂。在英國展開都市養蜂計劃的養蜂人狄克遜(Luke Dixon)稱,物流問題與申請許可文件都成進口蜜蜂的瓶頸,「未來數周對需要蜜蜂授粉的農民來說將是關鍵」。
資料來源:明報
■閱讀理解
(1)以下哪項描述正確?
A.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出產農作物,依賴授粉動物傳播花粉
B. 狄克遜是美國蜜糖生產商協會主席
C. 美國每年從澳洲、新西蘭等地進口蜜蜂授粉
(2)疫情封城如何影響蜂農工作?試完成以下句子。
A. 工人難以取得___________入境,令業界人手短缺。
B.每當移動到其他地區,便因為須按部分州份規定而___________,令授粉進度大幅落後。
C.航班取消,機場關閉,因___________受阻,令部分蜂農無法購買蜜蜂。
(3)根據文章,試述蜜蜂的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詞語解碼
蜜蜂授粉
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昆蟲,蜜蜂授粉比率佔所有授粉昆蟲的80%以上,在農作物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蜜蜂全身滿佈絨毛,極易黏附花粉,其腳上亦能攜附大量花粉,加上蜜蜂數量眾多,授粉效率高。蜜蜂傳播花粉間接幫助動植物生長,為人類提供食物,故有人提到沒有蜜蜂,就沒有授粉,繼而沒有植物,沒有動物,最終人類無法生存。
植物傳播
植物有4種常見的傳播方法,如動物傳播、風力傳播、水力傳播及自力傳播。蜜蜂授粉是動物傳播的一種,另外可藉動物食用後丟棄或排泄種子傳播;風力傳播即種子靠風飄散各地;水力傳播是乘着水漂浮到海角天涯;自力傳播則是植物成熟時爆裂,把種子彈出四周。
■小遊戲
試為以下詞語配上正字。(峰∕鋒∕蜂)
1. 山 __
2. 衝 __
3. __ 蜜
4. 顛 __
5. __ 芒畢露
6. __ 迴路轉
■知多點
永無休止的庸碌
元曲〈夜行船?秋思〉是元朝馬致遠的作品,當中有提及蜜蜂,但他表達的卻與眾不同。常說蜜蜂是勤勞的代表,不停飛出飛入採花蜜,人亦要如蜜蜂般努力。但馬致遠卻不認同,他慨嘆人們永無休止的庸碌,只有睡覺的時間才能安寧,雞鳴天亮時又要繼續處理世俗的煩事。
〈夜行船〉中提到:
「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
馬致遠描繪世人在俗世爭名奪利的醜態,就像螞蟻密密麻麻地排兵佈陣,像蜜蜂忙碌不休的釀蜜,像蒼蠅匆忙慌亂地爭搶污血。
他認為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的光陰,與其營營役役地過生活,不如放慢腳步,及時行樂,隱逸閒居,享受人生的樂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寫作手法
象徵
象徵即是透過具體的實物形象,表現抽象的概念,以實示虛。在傳統的觀念或大眾的認知中,不同事物都有既定、約定俗成的形象。例如獅子是勇敢的象徵;狐狸為狡猾;紅色代表熱情喜氣;黑夜是寂寞孤獨的象徵等,在文章中不直接道出,而用事物象徵表達,讓讀者自行細味,可以使作品形象更生動,啟發讀者思考。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世人盛愛牡丹」,就利用了牡丹花象徵名利,指世人都愛富貴。不過,閱讀文章時要注意別過分解讀,有時描寫事物只為劇情需要,並無弦外之音,所以我們應該理解上文下理,適當分析,更重要的是用眼和心去閱讀與感受。
■做一做
試聯想以下事物所象徵的意思。
a. 烏鴉
b. 康乃馨
c. 白鴿
d. 紅豆
e. 頭髮
■望圖生義(圖b)
_ _ _ 上
(答案見另文)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