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直擊:笑談12篇 範文今讀
【明報專訊】三名老師以12篇範文為主軸,截稿當日已上載6集,採訪當日《師人指路》正在錄影《勸學》,資深中史科主任徐振邦先談文章歷史背景,作者荀子繼承儒家思想,重視教育,有別於性善,他相信人性本惡,且身處時代人們開始不守禮樂,所以勸學強調教化,使人向好,理想是回到美好的社會,帶出內容要旨——強調後天教化,去惡為善,達至君子。中文科教師周子恩補充,禮如制度典章,樂則比較輕鬆,若以現今例子比喻,樂是新聞報道前播放國歌,禮是貼在壁布板的基本法。中文及中國文學科教師殷培基說,篇首一句「學不可以已」是總綱,他在第二節分析文章脈絡:學習的意義、作用;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度。三人強調假設觀眾對課文已有基本認識,故不會逐字逐句解說,扼要帶出學習可以改善人的本質,而且需要不斷練習,善於使用外物,便能突破界限,彌補不足。
就如節目的重頭戲,他們邀得Q版特工系列作家——梁科慶大談學習之道。回應「學不可以已」,殷培基笑說,最近在學習使用Zoom平台教學,又迷上園藝及室內設計,會花幾百元買參考書學習;身兼輔導教師的周子恩則努力鑽研園藝,在校園開設天台花園,並在花園設立圖書閣,推廣生命教育,身體力行證明學習需要反覆練習。
廣博地學習 人人皆可成專家
「學」的定義也不止上學讀書,擔任公共圖書館館長的梁科慶提到旅遊書和烹飪書最受歡迎,四人就說起看閒書的想法。《勸學》這句或能提供答案,「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意即君子會廣博地學習,每日反省自己,那麼他便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失。真正的君子學習層面廣,會「善假於物」吸收不同知識,而且學問無分貴賤,只要認真鑽研知識,深入了解,人人都有潛質成為專家。徐振邦憶述曾有一個學生對課本完全沒有興趣,但有天竟然在閱讀,令他大感意外。原來學生愛上釣魚,於是主動借書鑽研。梁科慶就以口罩作例:有人說要戴口罩,有人說不用戴,就算戴了也要脫下來;有人說外科口罩不能重用,又有人說蒸一蒸便可消毒重用。若缺乏知識,很容易人云亦云。周子恩說這正呼應「學不可以已」,「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如學習分辨越南口罩與印尼口罩、KF94與KF80有什麼來歷、99.9%與97.9%之不同……」學習除了能防止受騙,更是保命之道,不能不學。
學習自主自律 停課有危有機
《勸學》還有一句,「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意為干、越、夷、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啼哭聲音大都相同,成長過程風俗習性不同,這便是教育的分別。老師異口同聲說學習講求自主,停課對學生有危有機,尤其考驗同學有多自律。殷培基說,「勤奮的學生在老師未要求交功課時,已主動說作了一篇文章,望老師批改。另一邊廂,聞說有些同學在交功課死線時傳來不能開啟的檔案指不知道功課為何不見了,足見分別之大。」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若想當個善於藉助外物學習的君子,不妨看看《師人指路》。
■「勸學」片段:https://bit.ly/3cN3H6I
文:吳穎敏
圖:蘇智鑫
[語文同樂 第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