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關鍵詞:抗疫不忘文學
【明報專訊】早年有SARS,今有新冠肺炎,同樣的停課,不同的是:如今可是停課不停學。(但也令你可「名正言順」用電腦或手機吧。)在社交平台、新聞每日看了一萬字,也不見得學到什麼中文?非戰之罪,或許是因為你沒有深究用語的出處,在此跟你「補一補腦」。
■肺炎價
當年有「SARS價」,今有「肺炎價」。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潮期間,也許你還未出生,但必定有從長輩口中聽聞過當年「SARS價」的慘G:工資、樓價、物價處於低位,百業蕭條。大家或難以想像人們以「SARS價」購物有多慘烈,但現在的「肺炎價」亦不遑多讓。2月上旬,有地產經紀推銷紅磡黃埔花園的樓盤時以「肺炎確診價」作標榜,引起熱議。另一方面,抗疫物資因短缺而漲價,坊間一盒口罩甚至曾漲價千元,也是另一種「肺炎價」。
■盲搶炎
「盲搶炎」由急症「盲腸炎」諧音而來,源於2011年日本核災,中港謠傳碘能防輻射而出現「盲搶鹽」風潮,後變成諷刺大眾因收到來歷不明的消息,就盲目搶購糧油雜貨,連與抗疫不相關的白米、廁紙也被搶購一空,現象有如「疾病」一般,傳播力甚強。其實早在SARS時,也有傳白醋和中藥材板藍根可以預防肺炎,成了「盲搶」的目標。但這現象亦非本港獨有,新冠肺炎現時蔓延至歐美國家甚至以色列,民眾憂日用品供應短缺,因搶購物資發生爭執近日時有所聞,如3月上旬澳洲悉尼就有兩名女子因在超市爭買廁紙而打鬥,事後遭警方檢控。
內地每逢出現需要他方援助的天災人禍,網民皆愛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來鼓勵受難一眾。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日本與中國的民間物資贈送正是貼切體現。日本不少民間團體饋贈物資時會在包裝外寫上贈語,為人津津樂道,當中以下幾句較著名。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指出,這些贈語看似意思相近,其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可謂反映了抗疫的不同階段。
■贈送物資兼贈言
佛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圖c)
寫在日本捐給湖北高校的物資上,意思是雙方雖身處不同地方,也共享同樣的清風明月,出自日本長屋王寄了千件袈娑給唐代僧侶一事,他望藉此廣結佛緣,在袈娑上繡上這句佛偈。蕭欣浩認為,這件事標誌中日在佛教上的友好來往,如今借歷史事件表達友好和關心,用法優雅且貼切。
友緣: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圖d)
寫在日本京都舞鶴捐贈給大連的物資上,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送別友人的詩作〈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蕭欣浩指出,引用送別友人的作品,會突顯雙方地理位置上毗鄰,沒「山川異域」那麼遠,也突顯雙方是朋友關係,而非與陌生人的來往,意境有所不同。
抗疫戰友: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圖e)
寫在日本湖北總商會捐贈給湖北的物資上,出自《詩經.無衣》,是打仗時士兵戰友間的對話,全詩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戰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內衣)。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下衣)。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蕭欣浩分析,這句的文化意蘊跟先前兩句大有不同,更貼近當下的疫情發展,「這首詩講打仗,是危難、緊急關頭……表達了面對當下激烈的戰爭,我們作為戰友會彼此分享,古代是我跟你穿同一件衣服,現代就是我把物資分給你」。我們時常講「抗疫」,這句也正好有「一同戰鬥」的意思。而隨茯戔◇孕[嚴峻,把它比喻為戰爭也不為過。
■山川異域 vs. 武漢不哭?
有人將前述的贈語,跟中國官方及民間的宣傳用語比較,如「武漢加油」、「武漢不哭」等,質疑為何日本人尚可引經據典,而作品發源地的文化水平有所不足,是否「禮失求諸野」?蕭欣浩說兩者本質上不同,未必可直接比較,因一方是正式的贈禮語句,另一方是民間的宣傳字眼,難免用上通俗或網絡用語,沒有對錯之分,「就正如香港人說的『兩盒Thx』,也不是特別『有文化』,不過好笑而已……是以搞笑方式去}淡買不到口罩的不開心」。
他認為,日本學習並保存唐代文化禮儀,流傳至今,其民族禮儀與中國或香港確實有些分別,如日本人會深深鞠躬,會送客人到店舖門口,都是本地少見的。
■知多點
疫症何其多,講得幾多個?
保持衛生是防疫的第一步,穿全套保護衣清洗街道的畫面,會否令你想起「洗太平地」這字眼?這源自香港開埠初期,華人聚居的太平山區(今太平山街一帶)爆發鼠疫,當時殖民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洗太平地」,如清潔華人的住處及街道、用白灰水殺菌等。當年的疫情有多嚴重?除了看歷史書,還可看看文學作品。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程中山博士翻查資料,僅見一首寫疫症的詩流傳下來,是清代多次取道香港北上赴考的何祖濂所寫之〈鼠疫歎〉:
甲午春夏交,鼠疫初流行。
人滿豈為患,天道胡可憑。
此中若有物,來去渾無形。
臭味L相感,百死惟一生。
朝且不慮夕,道斃紛難名。
死亡越數萬,目慘心自驚。
英夷重防疫,苛例嚴相繩。
十室九逃避,如遭火與兵。
今迅閱五載,菑害仍頻仍。
廛肆久寥落,安居嗟未能。
歸舟望江岸,氣象何凋零。
器物且焚盡,餘火光熒熒。
此劫竟誰料,今昔都殊情。
還念故鄉土,悲憤空填膺。
程中山認為此作結構完整,內容全面,既講當下疫情,亦提及經濟環境,而且文字淺白,即使中學生亦易於理解。詩中「此中若有物,來去渾無形」形容疫症的傳播來去無蹤,跟現時疫情亦有相似之處。「百死惟一生」、「道斃紛難名」、「十室九逃避,如遭火與兵」,形容病死者眾,人民逃亡。程認為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講出當時的慘G,人民甚至無以安居。程中山說,詩成於1898年,事隔1894年的鼠疫4年,市道仍然凋零,疫症對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
文:鄒靖儀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部分資料來源:《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舊體文學卷》
[語文同樂 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