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價值為先的商業機構/薛頌平
【明報專訊】不少人到日本旅遊時都喜歡到超市購物,通常因為商品比遊客區的便宜。不過,在逛超市時,你又會不會留意自己光顧的超市秉持什麼經營理念呢?
日本有一家大型連鎖式超市,由「生協」(「CO?OP」)營運,在全國各地都可見。不過生協卻與只追求利益為主的私人企業不同——他們以合作社的模式營運,比起經濟利益,更重視追求各種社會價值。
香港人對於合作社的認識不多,其實合作社的歷史源遠流長。19世紀時,英國興起工業革命,工廠產量大增,勞動階層卻飽受長時間勞動和低收入之勞苦,而物價騰昇,勞動階層的生活可謂百上加斤。
1844年,英國曼徹斯特來自製衣等工廠的28名工人,將各自1英鎊積蓄作為資本開設世上第一所合作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售賣麵粉、牛油、砂糖與燕麥。合作社講求平等與民主,社員人人平等,一人一票作出決定,並把盈利分配,改善生活。這種商業模式幫助勞動階層改善生活,在英國以至日本等各國都掀起成立合作社的風潮。
日本的合作社最初成立於1870年代,而生協的前身則在1920年代建立。生協不受政黨干預,社員以市民身分加入,加入時付出一定加入費,離開時則獲退款,這筆費用則用作經營生協。與其他合作社一樣,生協關注社會議題。尤其在1960至70年代,食物使用過多添加劑等化學成分而造成安全問題。部分地區的生協便開發沒有食物添加劑、符合安全要求的食物產品。生協不止於商品的買賣,社員更會組織起來,檢查水質,甚至發起反對核武的聯署運動等,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日本職場上重男輕女,生協因為關注食品安全而吸引很多家庭主婦加入,近年卻被批評女性的長期員工與管理層太少,於是積極採納女性職員,提高女性擔任管理層的比率。
由小市民組成的日本生協,不但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經營,業務還早已超出商品買賣活動。為謀求社會更大福祉,他們在業務內外實踐社會公義。生協的商業模式早已打破我們對資本主義下對商業機構的認知:由商人組成、主導,以經濟收益為重中之重。下次遊日,不妨光顧生協旗下超市,也反思在今天香港,大財團壟斷、政治資本滲透市場,日本的生協模式會不會給我們另一個選擇呢?
.薛頌平 - 日本學碩士,遊學公司SPEC創辦人,專門策劃海外遊學,兼任中文大學研究助理。
文:吳皓妍、薛頌平
圖:相關機構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413期]